第六十六章 升官
往年临近年关,京城中的各大衙门都忙着处理年终事宜,以备正月封笔,朝堂上正该是一片风平浪静。而今年的各部却一反常态的躁动,礼部尚书带头上书,言先皇后仙逝已五年有余,每年年节大典都无中宫主持,实在不像,恳请皇上令立新后,以安天下。礼部尚书的这道折子一石激起千层浪,跟随其后的折子便如雪片一般飞到了皇上案头。
中宫皇后五年前因病仙逝,隆昌帝出于种种考虑,并未另立新后,而是将当时的张贵妃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而今张皇贵妃所出的三位皇子,已经有两个到了能够开牙建府的年纪,此时请立皇后,背后的用意不言而喻。连赵老太太听闻此事之后,都同赵铭城感慨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张家的吃相未免太难看了些。”
隆昌帝倒迟迟未对立后的事情表态,到了案头的折子一律留中不发,底下人各自揣摩着皇上的心思,却也不敢妄下结论。直到赵铭城这首悼妻赋扬名京城,隆昌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褒奖了一句:“朕听闻赵探花结发爱妻去世后,他整整七年未再娶,鰜蝶情深,不过如此,我朝缺的正是这样有情有义的官员啊。”
对于当年赵给事中宠妾灭妻与诚毅伯府翻脸一事,不少年长的御史还隐约有些印象,可面对隆昌帝褒奖,谁也不至于活腻歪了上前同皇上说:“您夸错人啦,赵探花七年未娶哪里是因为思念亡妻,那是因为府中有个厉害的姨娘!”
不论隆昌帝是不是信口胡说,他总算间接表达出了对先皇后的重视和不想立后的态度。于是先前因议立皇后而掀起的风浪,就这样渐渐淡去。此事虽然掀过,可皇上显然没有就此罢休的意思,一过了年,礼部尚书就以年迈不堪重任为由请求致仕。隆昌帝虚留一番后,便准了他的请求,又指了资历最长的礼部左侍郎接替尚书位,而空出的礼部左侍郎一职,隆昌帝直接否定了内阁给出的几个名字,转而指了赵铭城。消息一出,立刻如冷水泼进滚油中,朝中顿时就炸开了锅,不仅礼部那些在熬资历盼着升职的侍郎心怀不满,御史大夫和六部官员也纷纷上书,言赵铭城不过三十出头,资历尚浅,当年豁升苏州知府已是破例,如今再次豁升,实在难以服众。隆昌帝则对言道:“赵卿十八岁得中探花,十几年仕途,本不算资历浅薄。若按众卿所说,难道要让那些三十多岁方考中童生的人担当高位不成?”隆昌帝二十八岁亲政,如今已有二十年,早就养成了说一不二的性子,在朝臣们的反对之下,他反倒较上了劲,干脆下了一道旨,又让赵铭城兼任太子府侍讲学士。旨意一下,有些上书抗议的官员才回过味来,皇上此举,大概是对张阁老之前的行径有所不满,又忌惮张氏一族势力过大,因此提拔太子一系的官员,为太子巩固地位。不少人想到了赵铭城同镇国公府弯弯绕绕的姻亲关系,这才恍然大悟。
赵铭城在年前受了隆昌帝的褒奖,就已经受宠若惊,谁知年后竟迎来了更大的惊喜,虽说他不过是隆昌帝用来平衡太子和张家两边势力的一颗棋子,可皇帝毕竟是皇帝,从手指缝里漏些好处,也足够让平平无奇的赵家在京城中稳稳的站住。赵铭城原本已经同镇国公府有了默契,去户部做个侍郎,熬上几年资历,才能竞争左右侍郎一位,没想到如今一步到位,直接免去了多年的辛苦奋斗。
从默默无闻到炙手可热,权势的翻覆就在一夕之间,认识的不认识的,百年没有联系的亲戚一时都上门道喜,楚氏每日忙于应酬,不得不把赵沅钰和赵沅琪也拉出来一同帮忙,这才堪堪将这宾客盈门的场面应付过来。赵铭城此时难得的清醒,第一日收礼后便叫楚氏将得到的礼物都记了下来,又给各个人家送了同等的回礼,第二日便叫楚氏闭门谢客,又将全家人聚在一起道:“我不过侥幸入了圣上的眼,才有机会一步登天,可是我这机会来的取巧,不知有多少人在背后眼红,等着抓我的不是,越是得意的时候,咱们越是
中宫皇后五年前因病仙逝,隆昌帝出于种种考虑,并未另立新后,而是将当时的张贵妃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而今张皇贵妃所出的三位皇子,已经有两个到了能够开牙建府的年纪,此时请立皇后,背后的用意不言而喻。连赵老太太听闻此事之后,都同赵铭城感慨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张家的吃相未免太难看了些。”
隆昌帝倒迟迟未对立后的事情表态,到了案头的折子一律留中不发,底下人各自揣摩着皇上的心思,却也不敢妄下结论。直到赵铭城这首悼妻赋扬名京城,隆昌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褒奖了一句:“朕听闻赵探花结发爱妻去世后,他整整七年未再娶,鰜蝶情深,不过如此,我朝缺的正是这样有情有义的官员啊。”
对于当年赵给事中宠妾灭妻与诚毅伯府翻脸一事,不少年长的御史还隐约有些印象,可面对隆昌帝褒奖,谁也不至于活腻歪了上前同皇上说:“您夸错人啦,赵探花七年未娶哪里是因为思念亡妻,那是因为府中有个厉害的姨娘!”
不论隆昌帝是不是信口胡说,他总算间接表达出了对先皇后的重视和不想立后的态度。于是先前因议立皇后而掀起的风浪,就这样渐渐淡去。此事虽然掀过,可皇上显然没有就此罢休的意思,一过了年,礼部尚书就以年迈不堪重任为由请求致仕。隆昌帝虚留一番后,便准了他的请求,又指了资历最长的礼部左侍郎接替尚书位,而空出的礼部左侍郎一职,隆昌帝直接否定了内阁给出的几个名字,转而指了赵铭城。消息一出,立刻如冷水泼进滚油中,朝中顿时就炸开了锅,不仅礼部那些在熬资历盼着升职的侍郎心怀不满,御史大夫和六部官员也纷纷上书,言赵铭城不过三十出头,资历尚浅,当年豁升苏州知府已是破例,如今再次豁升,实在难以服众。隆昌帝则对言道:“赵卿十八岁得中探花,十几年仕途,本不算资历浅薄。若按众卿所说,难道要让那些三十多岁方考中童生的人担当高位不成?”隆昌帝二十八岁亲政,如今已有二十年,早就养成了说一不二的性子,在朝臣们的反对之下,他反倒较上了劲,干脆下了一道旨,又让赵铭城兼任太子府侍讲学士。旨意一下,有些上书抗议的官员才回过味来,皇上此举,大概是对张阁老之前的行径有所不满,又忌惮张氏一族势力过大,因此提拔太子一系的官员,为太子巩固地位。不少人想到了赵铭城同镇国公府弯弯绕绕的姻亲关系,这才恍然大悟。
赵铭城在年前受了隆昌帝的褒奖,就已经受宠若惊,谁知年后竟迎来了更大的惊喜,虽说他不过是隆昌帝用来平衡太子和张家两边势力的一颗棋子,可皇帝毕竟是皇帝,从手指缝里漏些好处,也足够让平平无奇的赵家在京城中稳稳的站住。赵铭城原本已经同镇国公府有了默契,去户部做个侍郎,熬上几年资历,才能竞争左右侍郎一位,没想到如今一步到位,直接免去了多年的辛苦奋斗。
从默默无闻到炙手可热,权势的翻覆就在一夕之间,认识的不认识的,百年没有联系的亲戚一时都上门道喜,楚氏每日忙于应酬,不得不把赵沅钰和赵沅琪也拉出来一同帮忙,这才堪堪将这宾客盈门的场面应付过来。赵铭城此时难得的清醒,第一日收礼后便叫楚氏将得到的礼物都记了下来,又给各个人家送了同等的回礼,第二日便叫楚氏闭门谢客,又将全家人聚在一起道:“我不过侥幸入了圣上的眼,才有机会一步登天,可是我这机会来的取巧,不知有多少人在背后眼红,等着抓我的不是,越是得意的时候,咱们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