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章 准备蜕层皮
/>
  以上就是李华勇想要达到的目的了。

  李华勇刚才露那么一手,他的目的当然不是纯粹为了装逼,而是为了省却将来可能遇到的麻烦。最妙的是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好处,李华勇没有学过心理学,但他也知道人类心理的一个基本常识。

  人类最相信什么话呢?不是别人说的话,哪怕旁人说得再头头是道,再合情合理,人类都未必相信。那么人类最相信什么东西呢?心理学家会告诉你;

  人类最相信的是自己脑补出来的东西。

  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后,那么接下来借仪器的事情就顺理成章。在这个时候,就算林蔚不愿意借好像都已经不行,更何况她本心也并非不愿意,刚才无非是摆摆姿态使使小性子而已,其实她这样的心态大家都懂。

  敲定了借仪器的事后,大家并没有马上离开,因为林蔚还要继续当老师。虽然李华勇倒是一遍就“学会了”,不过他毕竟不是专业干这个的呀。想要对所有桩基进行全面复测,那主要还是要靠杨工他们,因此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林蔚手把手教大老杨怎么使用全站仪。

  在林蔚继续当老师的时候,其他人也没有闲着,作为业主代表,陆于泉召集大家商谈整个工程下一步的安排:

  “来来来正好夏总和邓部长你们都在,我们来聊聊下一步的工作吧。开工到现在,打桩的问题已经被大家顺利解决了,至于下午的问题,我相信有了这台全站仪之后,有了大家的努力,这个应该也不是什么问题。不过话说回来,我现在还是有其他担心啊。”

  夏明焕和邓超群面面相觑:“陆总还担心什么?”

  陆于泉像是特意要考验李华勇一样,他转头对李华勇说道:

  “小李你来说说,你认为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

  李华勇沉默一会,然后一字一句说道:

  “生产能力问题。”

  李华勇说的“生产能力问题”,是指搅拌站生产混凝土的能力。目前工程推进到这个阶段,可以说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在其他都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情况下,那么浇筑混凝土这最后一道工序,很可能成为整个项目最薄弱的环节。

  想起搅拌站那几台老掉牙的搅拌机,作为穿越人士的李华勇就只能摇头苦笑。这个项目总公800多根桩基,按平均桩长25米计算,所需要的混凝土大概在2万方左右。2个月左右时间浇筑2万多方混凝土,这哪怕是放在后世都是个不小的事情,更别说是这个年代了。

  2个月2万方,一个月1万方,折算成平均每天都要浇筑300多方,外行人可能对此没有什么概念,但搞过工程的都知道,每天要浇筑这么多混凝土,尤其要浇筑“灌注桩”这样的“水下混凝土”,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先不说其他的,单说搅拌站的生产能力问题,这样的工程如果搁在后世的话,那没什么好说,搅拌站的搅拌能力至少要保证每24小时能够供应800方以上混凝土。可是李华勇现在看到的呢?搅拌站最大生产能力还不到每24小时500方。

  说到这也许有人要问了,每天需要浇筑300多方,你一天能够生产500多方,这不是够了吗?在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所谓“搅拌能力”,通常是指最高生产能力。至于实际生产能力,有施工经验的都知道,在浇筑混凝土这个环节,实际生产能力能达到最高生产能力的一半就要烧高香。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不仅仅只有后台搅拌,你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