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二七章 塞北信使
  在这一点上,严起恒也是一样,这个人与陈洪绶同岁,不过在原本的历史上,科场命运比陈洪绶好很多,本身就是崇祯四年的进士,而且同样也是三榜出身。

  这一次的会试结果,也符合他自己之前的预期。

  所以,不管是严起恒,还是陈洪绶,都没有黄宗羲心中的那种失落。

  相反,对于能够得受县令,成为一个县的父母官,他们的心中除了兴奋,就是些微的忐忑,担心能不能为天子管好一个县的百姓。

  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这些担心完全都是多余的。

  因为如今的陕北,并没有多少人口。

  特别是经过了流贼反复蹂躏和官军反复清剿之后的那些个陕北小县城,比如清涧、安塞,根本没有多少人口。

  崇祯四年春的安塞县,全县能有个一千五百户人口就算不错了,实有人口男女老少林林总总累计起来,往多了说也超不过一万口。

  而之前在战争之中受损失更严重的清涧县,就更不用说了。

  反倒是黄宗羲前往担任县令的韩城县,在位置、人口、商业、文教方面,要好上不少。

  总之不管这些人怎么想,心里满不满意、愿不愿意,到了崇祯四年五月中旬的时候,崇祯四年的春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所有奉旨外任的新科进士们,也都陆续离京赴任去了。

  至于黄宗羲心中的失落和纠结,崇祯皇帝无从得知,也根本并不关心。

  在五月初一的建极殿朔日朝会结束之后,他的精力就已经转移到了另外的事情上了。

  来自科尔沁左旗的使者队伍,携带着科尔沁左旗之主斋桑贝勒的多封书信,已经悄没声息地抵达了北京城。

  斋桑贝勒派来送信的队伍里有一个领路的人,算得上是科尔沁和理藩院这边都放心的一个人了。

  这个人,正是满珠习礼从小到大的伙伴和侍从阿格拉巴日。

  当初,哈斯干和阿格拉巴日被派回到科尔沁左翼蒙古部落领地,顺利地找到并且带回了宜妃乌兰图雅和宁妃苏日娜的亲眷家人,还有他们自己的亲人。

  从那往后,哈斯干和阿格拉巴日就获得了兰贵妃、宜妃、宁妃这些人的信任,也跟着获得了崇祯皇帝、理藩院和内务府的信任。

  等到崇祯皇帝下定了决心,要尝试着拉拢和策反科尔沁左翼蒙古人的时候,就授意兰贵妃和满珠习礼,将阿格拉巴日派回到了科尔沁左翼蒙古部落,派回到了斋桑的身边做事,让哈斯干与阿格拉巴日两个人充当起了你来我往的带路人。

  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心里非常清楚,在这样一个通信手段极端落后的时代,若是没有双方都可以信任的人居中牵线搭桥,作为带路人,不管是他自己,还是科尔沁左旗的旗主斋桑贝勒,都无法相信对方派来的使者或者商队究竟是不是真的。

  至于那些以双方的名义传递来传递去的至关重要的信件,就更加无法保证其真伪了。

  还好,那些自幼就跟着满珠习礼一起长大并深受海兰珠和满珠习礼等人信任的科尔沁护卫们,十分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为这些人也同时深受海兰珠和满珠习礼之父科尔沁左旗旗主斋桑贝勒的信任。

  崇祯四年五月初六日上午巳时,崇祯皇帝在贵妃海兰珠和满珠习礼的陪同下,同时也在恭顺侯吴惟英和理藩院两位副使姜曰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