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逛市场行侠救弱女 闯公堂凛然伸正义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一诗不就是旅途中被困在客房里坐在床上赏月写出来的吗?”

  “不,老师,当时李白不是在客房里,更不是坐在床上赏月。”

  “什么?”先生把书往案上一摔,手持戒尺逼近蒲松龄:“李白不是在屋里是在什么地方,难道睡觉的床放在天井里?”

  “老师,刚才我说过啦,李白诗中所说的床不是睡觉用的床铺,而是马札或杌子,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名曰胡床。再说他如果是坐在屋里的床上,隔着屋顶怎能够举头望明月呢?难道外面天空中的月光能照到屋里床前头来吗?所以说,李白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是:当时夜深人静,旅途寂寞难以入睡,于是坐在院子里的兀札上,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怀念故乡、亲人的千古名唱。”

  “荒谬!”先生把戒尺在书案上重重一击:“无稽之谈!”

  “老师!”蒲松龄毫不妥协,据理力争,但是他的话被李希梅打断了,原来李希梅见老师震怒,忙递眼色向蒲松龄发出警告,示意他要给老师留面子!为了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他只好附和老师:“我同意老师的观点。李白当时是在屋里的床上吟成这首诗的……”

  “嘿嘿!”蒲松龄见李希梅的观点如此暧昧,本想报以放声大笑,但是出于礼貌还是压抑成了轻微的冷笑:“那么,‘疑是地上霜’呢?难道李白这样的旷世奇才,会昏聩到怀疑屋子里也会下霜吗?”

  李希梅仰脸看看先生,突然发现老人刚才那震怒的情绪渐渐缓和下来,他迈着沉稳的脚步走到院子里,望着刚刚升上天的太阳,两眼紧闭,脸上的表情像在自责,又仿佛是在忏悔:我墨守成规,不求甚解,也许蒲松龄说法是对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老了,应该急流勇退了!蒲松龄见老师迟迟不回教室,双手捧起老师摔在书案上的教科书,来到老师面前,双膝跪下,将书本高高举过了头:“老师海涵,不会计较弟子孟浪,请您快回屋给我们授课吧。”

  老师头也没回。依然双眼紧闭的面向太阳,但却点了点头,声音沉重地说:“今天是西关大集,不上课了,我们一块去集上‘躬行’一下,回来再写诗吧!”说完转身出了教室。

  学子们听老师让他们去集市上“躬行”,如同囚徒得到了“赦令”,欢呼雀跃,出了书斋,奔向市场。他们一边走一边议论:“先生这是怎么啦?平常集日,对我们管束特别严,生怕我们去市场沾染不良习气,今天倒好,放假让我们去逛市场啦。”

  蒲松龄说:“先生这样做是对的,市场是现实社会的缩影,那里,商家云集、万人汇聚,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各色的人物都登台表演。去那里体验一下生活,对写作很有必要!”

  赵晋石道:“怪不得老师对着太阳闭目思过啊,原来他是赞同留仙的观点了。”

  蒲松龄告诉大家:“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看看市面上的情况,就知道当前社会糟糕到了什么程度,观察各种人物的表演,捕捉诗歌创作的素材。把亲身感受以诗形式表现出来。”

  灾荒岁月的淄川城里,萧条冷落:大街上行人稀少,店辅多半关门歇业,在人们最关心的粮食交易市场上,虽然有卖者,但少得可怜!因价格昂贵,欲买者往往一问价钱就走。成交寥寥无几。

  与粮市截然不同,人市交易空前火爆!被卖者多半是少女。她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蓬乱的头发上插着草标,排列在市场两边,一眼望不到头!她们之中多半是因天灾无食,父母无力抚养或者欠了财主的债,被逼无奈把自己的亲骨肉卖掉,换些粮食渡过难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