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般阳道将军托善人 白衣殿善人安弱女
  校舍既定,蒲槃择定吉日,将书馆迁至蒲氏祠堂,遂将祠堂改名为满井学堂,并让施先生题写匾额、对联。

  施先生道:“学生除启蒙班外,大班的几个学生是从其他学堂转来的,文化底线参差不齐。应该通过一次考试筛选一下,或许能发现特别优秀的学生,重点施教培养,促其尽快成才,以提高学堂声誉,何不将这副对联拆开来做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优胜者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

  蒲槃说:“好,就按你说的办”

  施润章说:“您是校长,上联当然由您拟定。”

  蒲槃说:“我吟诗联句的水平稀松平常,让我出对联,岂不是赶鸭子上架,套兔子驾辕既然是先生、学生共撰,上句非你出莫属。”

  施润章不再推诿,提笔写出上联,又起草一张征集下联的告示,一并张贴在校院内迎壁墙上,其告示曰:

  众学子知悉:学堂乔迁新址,面貌焕然一新。校门匾额盈联,必不可少。校长决定其楹联由师生共同拟定。今匾额已由施先生书写,并拟出上联曰:诲人不倦,春蚕到死丝方尽。希望学子们对出下联,优胜者,奖励文房四宝。

  特此告知

  满井学堂启

  告示贴出,全校立刻沸腾起来特别是高年班学生,兴趣尤其高涨大家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争先竟对。不到半个时辰,就有十几个学生交

  施先生把这些纸张大小各异的答卷梳理成一沓,然后逐张仔细品味。看完一份,摇头叹息一声,丢到一边去。

  高年级学生的答卷看完了,没有一份中意的,失望地自言自语道:“怎么没有他的呢”他指的是蒲松龄

  这时蒲松龄刚满五岁,按照上学年龄,在启蒙班里也不算大。可他天资聪慧,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精心教诲,文化底蕴比大学班的孩子还要深厚些。所以开学时,施润章就把他安排到大学生班里。可是大学生班的答卷都看完了,却没有蒲松龄的名子。

  施润章很不放心,唯恐漏掉,又拿过卷子重新翻阅一遍。还是没有,这才放到一边去。然后拿过启蒙班的答卷。不料打头一张就使他眼前豁然一亮:

  学而不厌,旱苗焦土逢甘霖。

  “对的好”他情不自禁拍案叫绝,此联对得不但对仗工整,与上联搭配得天衣无缝遗憾的是卷面上沒有署名,不敢断定是谁的,就拿去让蒲槃辨认。

  蒲槃一看,正是儿子的笔迹,非常高兴嘴上却说:“甭管是谁的考卷,只要对得好就用。你快书写出来,我去找人雕刻。

  几天后,一副崭新的黑地鎏金楹联悬挂满井学堂门前廊柱上:

  诲人不倦,春蚕到死丝方尽

  学而不厌,旱苗焦土逢甘霖

  围观者赞不绝口。谁也不相信对联下句出五岁学童笔下,好多人怀疑是爱闹乐子的高珩冒充孩子搞的闹剧。

  高珩却说:“你们太高看我了,我虽然靠八股文考中进士,若让我吟诗联句可没这水平。奖品发给小松龄沒错”

  大家正议论着,忽然听到外面炮声隆隆,震得大地不停地颤抖,屋顶上的尘土纷纷扬扬落下来。先生们担心发生危险,急忙带领学生来到天井里。然而炮声仍在继续,人人胆战心惊。正要出去看时,却见周信之气喘吁吁的跑进来

  施润章问:“哪里来的炮声”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