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真正“无为”的教育模式
本思维之后,愿意去付诸实现的诚心。如此罢了。有时看着他们或许好像慢上大半拍,又带点钝拙,明明可以再多做一些,或者反应再快、再多样化一点。但他们总是「保守」的只先去做七分,直到累积足够的自信心之后,才又一点一滴架起剩下的两、三分。但这最后阶段,反而是他们在厚实的基础上,奋力勇往迈进的精锐尽出。

  芬兰多数的高中,都有相对整齐的素质,学区与学区之间、各校教学成果之间的落差不会有天地之差,因此国中学生并不太需要为了挤进所谓「好」高中,而焚膏继晷的牺牲睡眠、运动、兴趣、嗜好、寒暑徦,去拼搏各科目的成绩。

  住在郊区的学童,住家散布广阔,又因为区域内没有便利的大众交通工具,所以当局为了让孩童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因而提供出租车的上下学接送,费用由政府负担。

  在芬兰,宪法保障国民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提供教育资源就包括了适当的学生交通安排,就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在一个重视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所有的一切,包括教育,也是国家与国民之间的一种宪法关系。

  这不是奢侈,不是浪费,而是一种国家对善尽教育义务的用心与付出。

  芬兰学生们不只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的评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也和大家习以为常认定数理能力比较强的亚洲学生旗鼓相当。更可贵的是,oecd评量计划的57个参与国的学生中,没有通过pisa测验的平均比例超过20%,但芬兰学生受测的失败率却不到5%!这种均衡的教学成果,不仅让学生得以在“人文“和“数理“两大范畴之间正常游走学习,还显示出城乡与贫富之间的教育资源与平等受教的差异,相当之小!“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评量成就,让芬兰举世惊艳!本来大家连芬兰在哪里都搞不清楚,突然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目光;一连好几年,世界各国的大小参访团体蜂涌而入,一心想要了解芬兰教育成功的秘诀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