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欲设学堂遭阻碍
贵的子弟中选拔或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元璋话还没说完,马秀英就皱眉说道:“不可!若选拨人才仅限于门第出身,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朱元璋冷哼一声,“朕也这样认为,所以朕执意要设立学堂,建国子学,准许士子应举投牒自进。朱昭竟给朕罗列了一堆民生和征战的开支,说设立学堂就不能保证军饷的正常发放。这不是要挟朕吗?”

  “皇上息怒,国库吃紧众人皆知,朱大人或许确有他的难处。然而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妾身以为学堂一定要设立,先在京城设置试点,余下的可推迟到明年赋税征集之后,到时国库充盈,朱大人自然无话可说了。”马秀英微微皱眉,这事确实不好办,说白了还是国家穷啊。

  朱元璋叹了口气,“若是人人都像皇后这样明事理就好了。难道这些官员想不到吗?他们百般阻扰还不是为了他们的私利,以为朕不知道他们的意图。哼,朕决不允许任何人舞弊徇私!”

  “既然如此,妾身有几点建议。在经济上,一要增强国库监管实效,确保国库资金安全;二要完善国库收入支出核算体系。在科举上,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考试,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对考试实行糊名制,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并且由多人阅卷,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考生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任何人不得擅自决定考生的成绩,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考生定期赴试,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常科、制科和武举也不要忽视……”马秀英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有些建议是参考了她前世高考的经验,有些建议则结合了当前的制度。

  朱元璋频频点头,“这些建议都有道理,皇后费心了,这本该是户部和礼部的事情,却让你来操心,这些大臣啊……若他们都能本着忠君爱国、爱民如子的心思,为百姓谋福、为社稷谋利,天下何愁不定、百姓何愁温饱不济?”

  “大臣们并非想不到这些事情,只是他们考虑的事情更多,难免百密一疏。妾身心无旁骛,所以看到更加透彻一些。皇上不嫌妾身多嘴议论朝事就好。”马秀英提前把话说透,省的以后又有人弹劾她干政。

  朱元璋倒是没有想那么多,还有心情开玩笑,“你啊,总是帮他们说好话,难怪他们都说你是贤后。”

  马秀英拍了个小小的马屁,“没有明君何来贤后?”

  朱元璋通体舒坦,呵呵笑道:“朕今天听到的最高兴的话就是皇后这句褒奖。”

  马秀英眨眨眼,一本正经地说道:“妾身可不是褒奖,乃是发自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