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没文化真可怕
��心照料,药膳汤羹悉经我手,绝非作伪。”
“既然如此,便不说这个了。郡主此番去了锦州,如何?”
“虽然不过三四个月,却有一梦南柯之感。锦州的饥荒、瘟疫使得小半个城成为空城,为了果腹,百姓们将自己卖到富户家中充当佃户。明明是为了几百文钱被贱卖,却偏偏还要以此为荣,免了些租金,却少不了要给东家充作官场的苦役。虽然发放救济粮,重新丈量土地、登记人口,但是每个五年十年,锦州都不会恢复元气了。临走之前,他还是国之储君,而如今储君被废,莫名成了长信王。部下纷纷被清算,母族被逐,人走茶凉,不免令人有唏嘘之感。”
“而今租户佃户乃是陆地上常用的把式,这几年税务繁杂,贫民交不起税金只能将自己的土地卖了,再从地主手里来租,这样就交租金。这原本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只是除了税务以外,这几年又在补修长城,徭役也增多,于是租户和佃户达成协议,一边交税,一边出人。再加上地方上官商勾结,富户只要使使银子,这徭役的名额和分配名单就能动动手脚。所以地方上矛盾不少,这才令上面重视起来。”
“这话我也在书房听过,但他们却没有你说的这般厉害清晰。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素池出入素渊书房,虽然大多只是听听,但是信息渠道不滞后。
“郡主谬赞!并非众位大人短见,只是俗话说上山问樵,下海问渔,众位大人高坐庙堂,又怎么懂得陇亩之间的弯弯道道?”易牙笑言。
“你的话我记住了,我会找机会专呈爹爹的,当然你若是能拿出解决办法来就再好不过了。这些东西放在你我这里都不过是个谈资罢了,只有到了他们手里才能真正为民所用。”在这里越久,越能理解寒士想尽办法考科举、拜名师、做人幕僚的真切需求。
易牙起身,“目前确有一法,但是尚不成熟。郡主请看。”
“我早该猜到,以你这样周全的性子,一定是在这儿等着我的。你和谢先生商量过了么?”谢彧一直对税法税制十分精通,自从知道走翰林的方式不行之后,他便在民生实务上钻研精深。
“已经商量过了,他也觉得可行。”易牙递了本札记给她,素池一张张翻开,“你方才说税务太重是祸源,怎么你这自己拟的税目比起如今朝廷的只高不低啊?”
“郡主仔细看,我们拟的税目虽然偏高,但是税制简单,只分为关税、丁税、市税和户税四种,甚至还可以再简。”易牙指给她看两种税目的比较。
“税目之所以设置的繁复乃是因为一旦税制投入使用,便要求它健全周到,不可使人钻了税法的空子。”
“郡主说的不错,繁复的税制确实可以堵上钻税制空子的百姓,但是却给压榨贫民百姓的官绅更多的可趁之机。纳税一事看似是为了国,说到底所要缴纳的,确实千千万万的贫苦大众。”角度不同,自然利益的相关性不同。可惜指定税目的人大约都不是这些税目的缴纳人,所以刻板了些,严苛过甚。
“我明白了。以前觉得民生治世是谢先生的长处,如今看来,这样的高人可不止一位!我会把这事放在心上的,放心。”这次在锦州直接接触百姓的体验带给素池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信念:要是真的能为他们做实事,才是最大的有用。
“国公还病着,不妨先让国公静养吧!不急!”既然被素池认可了,易牙反倒劝素池。
“无妨,指不定爹爹看到这等良方便好了。他常常说,做官当以百姓民生为首,以国家社稷次之。”素池从小见素渊为了国事熬夜点灯,有时候通宵达旦,自然�
“既然如此,便不说这个了。郡主此番去了锦州,如何?”
“虽然不过三四个月,却有一梦南柯之感。锦州的饥荒、瘟疫使得小半个城成为空城,为了果腹,百姓们将自己卖到富户家中充当佃户。明明是为了几百文钱被贱卖,却偏偏还要以此为荣,免了些租金,却少不了要给东家充作官场的苦役。虽然发放救济粮,重新丈量土地、登记人口,但是每个五年十年,锦州都不会恢复元气了。临走之前,他还是国之储君,而如今储君被废,莫名成了长信王。部下纷纷被清算,母族被逐,人走茶凉,不免令人有唏嘘之感。”
“而今租户佃户乃是陆地上常用的把式,这几年税务繁杂,贫民交不起税金只能将自己的土地卖了,再从地主手里来租,这样就交租金。这原本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只是除了税务以外,这几年又在补修长城,徭役也增多,于是租户和佃户达成协议,一边交税,一边出人。再加上地方上官商勾结,富户只要使使银子,这徭役的名额和分配名单就能动动手脚。所以地方上矛盾不少,这才令上面重视起来。”
“这话我也在书房听过,但他们却没有你说的这般厉害清晰。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素池出入素渊书房,虽然大多只是听听,但是信息渠道不滞后。
“郡主谬赞!并非众位大人短见,只是俗话说上山问樵,下海问渔,众位大人高坐庙堂,又怎么懂得陇亩之间的弯弯道道?”易牙笑言。
“你的话我记住了,我会找机会专呈爹爹的,当然你若是能拿出解决办法来就再好不过了。这些东西放在你我这里都不过是个谈资罢了,只有到了他们手里才能真正为民所用。”在这里越久,越能理解寒士想尽办法考科举、拜名师、做人幕僚的真切需求。
易牙起身,“目前确有一法,但是尚不成熟。郡主请看。”
“我早该猜到,以你这样周全的性子,一定是在这儿等着我的。你和谢先生商量过了么?”谢彧一直对税法税制十分精通,自从知道走翰林的方式不行之后,他便在民生实务上钻研精深。
“已经商量过了,他也觉得可行。”易牙递了本札记给她,素池一张张翻开,“你方才说税务太重是祸源,怎么你这自己拟的税目比起如今朝廷的只高不低啊?”
“郡主仔细看,我们拟的税目虽然偏高,但是税制简单,只分为关税、丁税、市税和户税四种,甚至还可以再简。”易牙指给她看两种税目的比较。
“税目之所以设置的繁复乃是因为一旦税制投入使用,便要求它健全周到,不可使人钻了税法的空子。”
“郡主说的不错,繁复的税制确实可以堵上钻税制空子的百姓,但是却给压榨贫民百姓的官绅更多的可趁之机。纳税一事看似是为了国,说到底所要缴纳的,确实千千万万的贫苦大众。”角度不同,自然利益的相关性不同。可惜指定税目的人大约都不是这些税目的缴纳人,所以刻板了些,严苛过甚。
“我明白了。以前觉得民生治世是谢先生的长处,如今看来,这样的高人可不止一位!我会把这事放在心上的,放心。”这次在锦州直接接触百姓的体验带给素池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信念:要是真的能为他们做实事,才是最大的有用。
“国公还病着,不妨先让国公静养吧!不急!”既然被素池认可了,易牙反倒劝素池。
“无妨,指不定爹爹看到这等良方便好了。他常常说,做官当以百姓民生为首,以国家社稷次之。”素池从小见素渊为了国事熬夜点灯,有时候通宵达旦,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