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大明的悲哀
至更近一步成为进士,那就是官老爷。试问,一个无品无阶的秦典吏如何跟官家老爷斗?
所以趁此机会结个善缘,是秦老三秦甲长和秦家村村民内心最朴实的想法。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这个年代颇为平常。作为秦家村村民,存在这样的想法再正常不过,这也是秦老三之所以敢大包大揽的原因。
“贤侄,为叔倚老卖老问一句,既然有闲钱买荒山,何不买点水田和旱田?剩下的再让乡亲们投献,免些税赋,总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您不也多少有点收成?总不至于白白浪费不是。”
秦老三趁热打铁,提出秦家村村民藏在心里的话。
秦家自从秦老爷过世,再无秦家子弟出仕,家族早已衰弱许久。
唯有秦浩明高中秀才,却因为过往瓜葛,白白让80亩免税田赋浪费,这如何让土里刨食的村民不感到痛惜。
“现在民田少,都是官田,所以小侄目前没有打算买田。倒是这80亩投献……”
秦浩明说到这里,沉吟片刻,斟酌言辞。
“三叔了解,现在除了自己开荒,官田已经没有多少人种。”
秦老三接过秦浩明的话说道。
大明民田税轻,而民田绝大多数为地主官僚所兼并占有,所以于大地主有利。而官田税重,则于佃种官田的农民不利。
“您看可否这样,三叔来安排,四六分成。左右是费些劳力而已,于双方都有利。”
秦老三倒是实诚,没有按照现实的传统三七开,看见秦浩明说道投献就没有下文,以为秀才公脸薄,不屑言利,主动加了一成给对方。
“不,三叔误会。小侄是想不要银两,能否以谷物代替,何况80亩税赋也没有多少银两。”
秦浩明急忙开口分辨。
英宗正统元年规定:全国税粮实行折银缴纳,粮四石折银一两解京,称为金花银,以为永例,开始了田赋以银缴纳的变革。
“贤侄切莫小瞧这些税赋银两呢,这里面门道可多了,为叔给您略说一二。”
秦老三既然存了结交之心,怕秦浩明年少,不懂其中关节之处,自然是知无不言。
明代仕宦和缙绅之家享有免役特权,无优免特权的地主和农民常将自己的田地寄在这些人家的名下,以逃避赋役,称“诡寄”。
一些大地主还将田产零星分附于亲邻、佃仆等户名下,以逃避差徭,称“花分”。
将田产请托缙绅冒认他们名下,以减轻赋役,称“投献”。
……
现在的秦浩明就属于缙绅,按秦老三的说法,找些关系上下打点一番,里里外外可以把粮赋优免几近三倍。
秦浩明听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他实在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脑海里盘旋的却是崇祯在最后一次召见阁臣时悲叹: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最后崇祯帝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社稷亡,君王死”。
当然,崇祯待大臣不薄秦浩明相信或许有些疑义,毕竟这位老兄也不是省油的灯。
崇祯做了十七年皇帝,一共杀了两个首辅大臣,撤换了五
所以趁此机会结个善缘,是秦老三秦甲长和秦家村村民内心最朴实的想法。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这个年代颇为平常。作为秦家村村民,存在这样的想法再正常不过,这也是秦老三之所以敢大包大揽的原因。
“贤侄,为叔倚老卖老问一句,既然有闲钱买荒山,何不买点水田和旱田?剩下的再让乡亲们投献,免些税赋,总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您不也多少有点收成?总不至于白白浪费不是。”
秦老三趁热打铁,提出秦家村村民藏在心里的话。
秦家自从秦老爷过世,再无秦家子弟出仕,家族早已衰弱许久。
唯有秦浩明高中秀才,却因为过往瓜葛,白白让80亩免税田赋浪费,这如何让土里刨食的村民不感到痛惜。
“现在民田少,都是官田,所以小侄目前没有打算买田。倒是这80亩投献……”
秦浩明说到这里,沉吟片刻,斟酌言辞。
“三叔了解,现在除了自己开荒,官田已经没有多少人种。”
秦老三接过秦浩明的话说道。
大明民田税轻,而民田绝大多数为地主官僚所兼并占有,所以于大地主有利。而官田税重,则于佃种官田的农民不利。
“您看可否这样,三叔来安排,四六分成。左右是费些劳力而已,于双方都有利。”
秦老三倒是实诚,没有按照现实的传统三七开,看见秦浩明说道投献就没有下文,以为秀才公脸薄,不屑言利,主动加了一成给对方。
“不,三叔误会。小侄是想不要银两,能否以谷物代替,何况80亩税赋也没有多少银两。”
秦浩明急忙开口分辨。
英宗正统元年规定:全国税粮实行折银缴纳,粮四石折银一两解京,称为金花银,以为永例,开始了田赋以银缴纳的变革。
“贤侄切莫小瞧这些税赋银两呢,这里面门道可多了,为叔给您略说一二。”
秦老三既然存了结交之心,怕秦浩明年少,不懂其中关节之处,自然是知无不言。
明代仕宦和缙绅之家享有免役特权,无优免特权的地主和农民常将自己的田地寄在这些人家的名下,以逃避赋役,称“诡寄”。
一些大地主还将田产零星分附于亲邻、佃仆等户名下,以逃避差徭,称“花分”。
将田产请托缙绅冒认他们名下,以减轻赋役,称“投献”。
……
现在的秦浩明就属于缙绅,按秦老三的说法,找些关系上下打点一番,里里外外可以把粮赋优免几近三倍。
秦浩明听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他实在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脑海里盘旋的却是崇祯在最后一次召见阁臣时悲叹: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最后崇祯帝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社稷亡,君王死”。
当然,崇祯待大臣不薄秦浩明相信或许有些疑义,毕竟这位老兄也不是省油的灯。
崇祯做了十七年皇帝,一共杀了两个首辅大臣,撤换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