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章
�大木台子,没错,就是之前皮货节用的那块大台子,似乎是以前那座废弃的道院里面的东西,上面有不少道家的浮雕,不知道孙茂中从哪个角落翻出来的,直接被拿来当做了比赛用的展示台。不同于上次皮货节时候的粗糙,现在的展台明显光滑很多。
“打磨过啊?”许哲微微斜头,看着孙茂中。
“嗯,之前安家就抱怨说我们的展台坑坑洼洼的不平整,他们还有个管事因为这个扭了脚。这次我干脆找了几个木匠,把坑洼的地方都给磨平了。”
许哲看着已经完全看不出本来面目的浮雕,上面已经被粗暴的完全推平,一道道新鲜的木屑印子到处都是,默默为道院默哀~
都是乡民,自家人也没必要折腾太多。许哲站上台子随口讲了几句大白话就下来了,剩下的就由老潘组织。老潘人虽然撒泼,在邕城却是交友满天下,哪里都有认识的人,他主持,大家都很放得开,有参加比赛的还一面比赛一面和他唠嗑。生生把紧张刺激的比赛变成了农家大院里的唠嗑大赛。
第一个比赛的是编筐,因为完全靠手感,几乎不需要阳光,所以天蒙蒙亮,编筐比赛就开始了。参赛的几乎都是中老年男子,一个编筐需要力气,深山自然生长的毛竹可不是随便什么人轻轻巧巧就能劈开的,何况还要劈成大小一致的一条条,非男人不行。另一个也是需要经验,没个十几二十年的经验,一个筐子扎好,手估计也就废了,大大小小的毛刺倒角会让你痛不欲生。
许哲尝试着编过一个,没折腾几下呢,手上就被锋利的竹刺给刮了一个大口子,流血倒是没什么,就是回去挑出来废了很大的劲,好几天手总觉得不利索。也不知道这些男人怎么编的,一个个手就跟穿了一层厚厚的铠甲似的,轻易割伤不开。摸上去硬硬的,厚厚的,带着与人皮肤不一样的质感。
这次编筐比赛,比的可不是以前大家编的那种大竹筐。一个筐子成人宽,娃娃高,厚厚的竹子一层层编起来,放上个几十斤的东西没问题的那种。而是越小越好,越精致越好,越可爱越好。
展示品就是之前摆设在先生们房间的一个装饰品,手掌大小的小竹篓,选用颜色一致的藏青毛竹,劈剪之后细细的修剪边角,打磨刮痧,折腾的比镜子还滑,半点不磨手。再细细编制起来,形成一个缩小版的小竹篓子。
两个小竹篓子一对,一左一右用细毛竹缠好,中间竖一个不长不短的竹条,上面简单的雕刻一两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或猫或狗的,山里动物多,见得多了,即便手艺不咋地,但是精髓却是容易抓到的。
现在展示品上面的就是个正在啃竹子的猫熊,也不知那位能人想到的,胖乎乎的身子几乎占满了整个竹条。每次许哲看见这个国宝,心里都不禁猜测,大明朝可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也不知道这只被发现的猫熊现在下场如何了。
许哲这边还在思维发散,老潘已经在台子上扯着嗓子喊起来了:“大概就是这种样子,好看一点的啊。以后要是做得好了,咱们还可以把他当做货给卖出去。大家各想各的,不要编成一样的,一会书院的先生来和大家做评点,谁的花得的最多,谁就是第一。”
没错,本着物尽其用的做法,许哲把码头仓库里的先生们也拖下了水。好在古代娱乐活动少,对于邕城举办的冬运会读书人本身就感兴趣。况且还是做裁判,不用有辱斯文的和泥腿子坐在一起,只要拿着花投给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就行,颇得那群读书人的喜好。
甚至有几个好事的,把自己在天湖书院的同年也一起喊了过来。天湖书院毕竟没有江南那些大书院风格严谨,教授们也风趣许多。听说要来邕城做裁判,大方的就批了条子�
“打磨过啊?”许哲微微斜头,看着孙茂中。
“嗯,之前安家就抱怨说我们的展台坑坑洼洼的不平整,他们还有个管事因为这个扭了脚。这次我干脆找了几个木匠,把坑洼的地方都给磨平了。”
许哲看着已经完全看不出本来面目的浮雕,上面已经被粗暴的完全推平,一道道新鲜的木屑印子到处都是,默默为道院默哀~
都是乡民,自家人也没必要折腾太多。许哲站上台子随口讲了几句大白话就下来了,剩下的就由老潘组织。老潘人虽然撒泼,在邕城却是交友满天下,哪里都有认识的人,他主持,大家都很放得开,有参加比赛的还一面比赛一面和他唠嗑。生生把紧张刺激的比赛变成了农家大院里的唠嗑大赛。
第一个比赛的是编筐,因为完全靠手感,几乎不需要阳光,所以天蒙蒙亮,编筐比赛就开始了。参赛的几乎都是中老年男子,一个编筐需要力气,深山自然生长的毛竹可不是随便什么人轻轻巧巧就能劈开的,何况还要劈成大小一致的一条条,非男人不行。另一个也是需要经验,没个十几二十年的经验,一个筐子扎好,手估计也就废了,大大小小的毛刺倒角会让你痛不欲生。
许哲尝试着编过一个,没折腾几下呢,手上就被锋利的竹刺给刮了一个大口子,流血倒是没什么,就是回去挑出来废了很大的劲,好几天手总觉得不利索。也不知道这些男人怎么编的,一个个手就跟穿了一层厚厚的铠甲似的,轻易割伤不开。摸上去硬硬的,厚厚的,带着与人皮肤不一样的质感。
这次编筐比赛,比的可不是以前大家编的那种大竹筐。一个筐子成人宽,娃娃高,厚厚的竹子一层层编起来,放上个几十斤的东西没问题的那种。而是越小越好,越精致越好,越可爱越好。
展示品就是之前摆设在先生们房间的一个装饰品,手掌大小的小竹篓,选用颜色一致的藏青毛竹,劈剪之后细细的修剪边角,打磨刮痧,折腾的比镜子还滑,半点不磨手。再细细编制起来,形成一个缩小版的小竹篓子。
两个小竹篓子一对,一左一右用细毛竹缠好,中间竖一个不长不短的竹条,上面简单的雕刻一两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或猫或狗的,山里动物多,见得多了,即便手艺不咋地,但是精髓却是容易抓到的。
现在展示品上面的就是个正在啃竹子的猫熊,也不知那位能人想到的,胖乎乎的身子几乎占满了整个竹条。每次许哲看见这个国宝,心里都不禁猜测,大明朝可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也不知道这只被发现的猫熊现在下场如何了。
许哲这边还在思维发散,老潘已经在台子上扯着嗓子喊起来了:“大概就是这种样子,好看一点的啊。以后要是做得好了,咱们还可以把他当做货给卖出去。大家各想各的,不要编成一样的,一会书院的先生来和大家做评点,谁的花得的最多,谁就是第一。”
没错,本着物尽其用的做法,许哲把码头仓库里的先生们也拖下了水。好在古代娱乐活动少,对于邕城举办的冬运会读书人本身就感兴趣。况且还是做裁判,不用有辱斯文的和泥腿子坐在一起,只要拿着花投给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就行,颇得那群读书人的喜好。
甚至有几个好事的,把自己在天湖书院的同年也一起喊了过来。天湖书院毕竟没有江南那些大书院风格严谨,教授们也风趣许多。听说要来邕城做裁判,大方的就批了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