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人情公关;智在力上。
何一门,专研到极深处,都会和“形而上”的道体扯上关系,此乃国人基因、文化源流所定,是研究东方传统学术的必然规律。

  所以真正的传统华夏文化技艺大师,大多都是通家,通晓百家,出入三教的人物。臂如百年前一代武学大宗师孙禄堂,本是穷苦贫民出生,没上过什么高等学堂。但以武窥道,自学成才,才学不逊于名家大儒。可与当时北平高等师范学校山长陈宝泉先生秉烛夜话,彻夜长谈。与高等知识分子讨论拳学、周易、老庄、现代生理卫生以及强种强族等方面的话题。

  陈宝泉事后评价:孙先生之学识、修养见解,不仅武人少有,于文人学者中亦属罕见!

  不仅如此,像前清翰林学士陈徽明,前清完县县令等,亦是孙禄堂之门徒。还有孙氏早期弟子,蒲阳八侠之一的齐公博,原是一寻常老农,练拳之后,开启智慧,也变得知识渊博,最后被聘为大学教授。为时人称奇!

  现代有些人说孙禄堂名不副实,有所质疑——有种你也折服几个学士、县官,大学校长试试?也教个徒弟混个大学教授试试?

  说白了,民国时候的文人学者,还是有些风骨的,远非现代的砖家叫兽之流可比。太祖、文正公时代的学生党,也不是现代的宅男腐女系,没有真材实料,谁人鸟你?

  闲话少扯,话说夏逢春是真正大师,不但武学精深,触类旁通,对风水玄学、静坐修养之道,也是造诣颇深。故而老教授和史密斯一番谈论后,也是肃然起敬,大有所获!

  再说王平一行,也是各得其所。女人享受逛街的乐趣。王平也和夏世妹更亲近了一层,虽然没有达到美人青眼,以身相许那么夸张,但也是相谈甚欢,彼此都还算投缘,超越普通朋友,达到熟悉的地步。为以后的接触,打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坚实的基础。

  ps:感谢心灵手巧的“思念伊谢尔伦”道友封面制作,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