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泗州太守(上)
关于楹联这事物,燕青略知道一二历史。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不过,燕青看到下联左角的提名却是吃了一惊。上写:阜城刘豫撰。
刘豫?难道就是几年后杀害关胜,再替金人做狗两年就称帝的伪齐皇帝刘豫?
正在燕青定下心神,暗暗计算时。一名府衙值班差役走到燕青面前,看燕青头戴软脚幞头,身穿交领宽袖广身白布袍。便喝道:“尔何人?将马车停在我泗州衙署大门,可晓得规矩?”
燕青鼻孔朝天并不看差役,只从袖中抽出一份名帖,道:“本官在此等候,速去通报你家太守。”
看燕青有恃无恐模样,差役接过名帖,打开一瞄。对燕青立时改了态度,点头哈腰道:“不知上差莅临,敢请少待。卑职马上进府通禀。”
差役将燕青名帖交予门房后,自有人去通报请示那刘知府。
门房中却走出一人,正是前日跟朱珠授计的王书办。
王书办来到燕青跟前,深施一礼道:“尊驾便是打东京来的上差?上差如何便服出访?倒叫我等失礼了。在下泗州府署书办小吏,贱名王瑞。且请上差到府内公廨用茶。”
看王书办甚是恭敬,不过燕青也晓得宋朝规矩,却不还礼。口中倨傲道:“王书办客气了。你在头前引路,本官这就随行。”
燕青言罢,却回身撩起车帘,从车中将林冲扶了出来。就看林冲连头巾都没扎,只用一根簪子别住头发,额头上还缠了白布,左手也用布条吊着,看样子是受了伤。燕青扶出林冲,速度奇快地又拉下了车帘。
王书办惊问:“上差,这是何人?”
燕青答道:“这是我兄长。东京殿帅府林副使,与我同负敕命来你泗州公干。”
王书办:“哦哦,原来是林副使。却不知因何负伤?可要在下传唤大夫?”
燕青恨了一眼王书办:“如何负伤?这便是本官来你府衙的原因了!休得啰唣,速速带路。”
王书办这时不敢再问东问西,将燕青、燕青迎进公廨。
泗州府衙完全按当时朝廷规制建筑。整个府衙中轴线两侧房舍依规矩文东武西,左文右武、左尊而右卑。燕青、林冲、王书办三人从右侧门入府衙,进了大门正北三十步便是仪门。凡朝廷高官莅临或是宣读圣旨上谕,亦或是本府举行重大祭祀等政治活动便要大开仪门。
过了仪门便是泗州府衙大堂。泗州知府大堂单檐硬山、斗拱舒朗,宽敞明亮的同时更显得气派非凡。这大堂便是知府老爷平日审理本地重大案件,宣读上命诏书的所在了。
过了大堂,还有二堂、三堂。这建筑倒是跟中国佛教寺庙“宝殿三重”的格式一样。二堂是府衙官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