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这东西叫土豆
铃薯和玉米。因此他决定先搞一万亩地出来做试验,待明年有了产量,出了效益,推广起来就容易多了。
考虑好了,赵国华就开始找地方种植了。水肥充足的田土种一部分,贫瘠的田土种一部分,山区的旱地种一部分。这样,便于摸清各种田土的产量。
“都督,我们来看那新奇的粮种了。”刘希尧、马守应等一大班人呼啦啦的涌了进来。
见大家涌进来,赵国华知道他们是要看番薯等农作物,于是便领着他们出了房间,来到了堆放番薯等农作物的房子里,每样打开了一袋,从口袋里拿出了番薯、马铃薯和玉米让大家看。
“这是什么东西?我长这么大,还从没见过。”程冲拿着个番薯说道,边说边翻来覆去的仔细看。
刘希尧拿着玉米,大睁着眼睛看了好一会,也看不出这是什么东西,便问道:“都督,这东西是什么?”
“这东西叫玉米。”赵国华说道
贺一龙拿着个马铃薯说道:“这东西说圆不圆,说方又不方,叫什么名字?”
笑了笑,赵国华道:“这东西叫土豆,因为长的有点像马脖子里挂着的铃铛,所以又叫马铃薯。”
“都督,那个大个的又叫什么?”马守应指着程冲手里的番薯问道。
赵国华道:“那叫番薯,又叫地瓜。”
“番薯、马铃薯、玉米,这三样作物,我活到四十来岁了,才第一次见过,不知都督是怎么知道它们的?”贺一龙说道。
笑着看了看他,赵国华说道:“我在海外生活了二十来年,这些东西早就见惯了,也吃得多了。”
“都督在海外生活了二十来年?是真的吗?”马守应不相信的问道。
赵国华知道,又得上道具了,于是说道:“我知道你们不相信,好吧我就让你们看看我在海外生活时留下的图片吧。你们在这里等一下。”说完他就回了旁边的都督府,从床下拿出了那些照片,招唤大家进来看。
“这城市,这道路,这房子,真是太美了,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地方……”吕清感叹道
贺一龙说道:“咱老贺如果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享福都来不及,还造个屁的反。”
“是呀,你看这些男女老幼,笑的那个甜。我刘希尧这辈子还没有这么笑过呢。”刘希尧羡慕的说道。
王虎不解的问道:“都督,你在这样的神仙一样的地方生活,为何还要回来呢”
叹了口气,赵国华说道:“我是个孤儿,自幼就由师傅带到了海外,那里的生活虽然富足而安定,但是那里终非我的故国,偶然从一个去到那里的洋夷说了大明现在的惨状,所以我就和师傅师弟回来了,到了大明,师傅和师弟先后病死了,现在就只剩下我了。”
“原来如此。”陈大山说道。
吕清笑着问道“都督,既然你知道这些东西,那么也知道他们的产量吧,不知这些东西产量如何?”
想了一下,赵国华问道:“吕参谋长,你读过的书多,你知道不知道大明的粮食产量大概是多少?”
回忆了一阵,吕清说道:“记得我看过一些资料,大明代的耕作水平,生产经验比宋元更为丰富,粮食亩产也比宋元有所提高。1、北方的粮食亩产,据《河间志》卷三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夏麦秋粟合起来还是2石。亩产2�
考虑好了,赵国华就开始找地方种植了。水肥充足的田土种一部分,贫瘠的田土种一部分,山区的旱地种一部分。这样,便于摸清各种田土的产量。
“都督,我们来看那新奇的粮种了。”刘希尧、马守应等一大班人呼啦啦的涌了进来。
见大家涌进来,赵国华知道他们是要看番薯等农作物,于是便领着他们出了房间,来到了堆放番薯等农作物的房子里,每样打开了一袋,从口袋里拿出了番薯、马铃薯和玉米让大家看。
“这是什么东西?我长这么大,还从没见过。”程冲拿着个番薯说道,边说边翻来覆去的仔细看。
刘希尧拿着玉米,大睁着眼睛看了好一会,也看不出这是什么东西,便问道:“都督,这东西是什么?”
“这东西叫玉米。”赵国华说道
贺一龙拿着个马铃薯说道:“这东西说圆不圆,说方又不方,叫什么名字?”
笑了笑,赵国华道:“这东西叫土豆,因为长的有点像马脖子里挂着的铃铛,所以又叫马铃薯。”
“都督,那个大个的又叫什么?”马守应指着程冲手里的番薯问道。
赵国华道:“那叫番薯,又叫地瓜。”
“番薯、马铃薯、玉米,这三样作物,我活到四十来岁了,才第一次见过,不知都督是怎么知道它们的?”贺一龙说道。
笑着看了看他,赵国华说道:“我在海外生活了二十来年,这些东西早就见惯了,也吃得多了。”
“都督在海外生活了二十来年?是真的吗?”马守应不相信的问道。
赵国华知道,又得上道具了,于是说道:“我知道你们不相信,好吧我就让你们看看我在海外生活时留下的图片吧。你们在这里等一下。”说完他就回了旁边的都督府,从床下拿出了那些照片,招唤大家进来看。
“这城市,这道路,这房子,真是太美了,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地方……”吕清感叹道
贺一龙说道:“咱老贺如果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享福都来不及,还造个屁的反。”
“是呀,你看这些男女老幼,笑的那个甜。我刘希尧这辈子还没有这么笑过呢。”刘希尧羡慕的说道。
王虎不解的问道:“都督,你在这样的神仙一样的地方生活,为何还要回来呢”
叹了口气,赵国华说道:“我是个孤儿,自幼就由师傅带到了海外,那里的生活虽然富足而安定,但是那里终非我的故国,偶然从一个去到那里的洋夷说了大明现在的惨状,所以我就和师傅师弟回来了,到了大明,师傅和师弟先后病死了,现在就只剩下我了。”
“原来如此。”陈大山说道。
吕清笑着问道“都督,既然你知道这些东西,那么也知道他们的产量吧,不知这些东西产量如何?”
想了一下,赵国华问道:“吕参谋长,你读过的书多,你知道不知道大明的粮食产量大概是多少?”
回忆了一阵,吕清说道:“记得我看过一些资料,大明代的耕作水平,生产经验比宋元更为丰富,粮食亩产也比宋元有所提高。1、北方的粮食亩产,据《河间志》卷三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夏麦秋粟合起来还是2石。亩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