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零章 郏县惨败(下)
书职务,但仍令其以陕西总督的身份收拾残余人马固守潼关。不久,又升白广恩为援剿总兵官、挂荡寇将军印,拔给兵员三万,与孙传庭一道守关,以阻止李自成进入陕西。
而这时己有人向朝廷建议,可以调吴甡和商毅北进中原,阻挡李自成进军,同时命左良玉出兵进攻襄阳,对李自成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但到了这候,內阁首辅陈演还怕调吴甡北进之后,抢了功劳,回朝取代自己的首辅位置,因此极力反对调吴甡北上。理由是规在浙江叛乱、项城兵变,危胁到南京和凤阳,吴甡坐镇江南也不可轻动,万一南京、凤阳有失,谁能担待得起。而孙传庭虽然兵败,但可退守潼关,而且潼关天险,易守难攻,闯军未必就能攻下,不可轻易调吴甡北上。
同时又有大臣还向皇帝建议,不访调山海关的吴三桂率剖入关,守卫潼关,迎战李自成。因为现在清朝幼君新立,国事不稳,未必能轻易出兵入关侵袭,而吴三桂部兵马尚多,抽调一万人马入,余兵仍可支撑山海关的局面。崇祯对这条建议到也颇为动心,再不能调吴甡北进的情况下,调吴三桂入关,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计。但他并没有直接下令,而是命令大臣商议后再决定是否实行。
但陈演又一次提出了反对,兵部待郎张缙彦也持此态度,他们都担心,虽然现在清朝是幼主登基,但摄政王多尔衮可也不是个好惹的主,万一吴三桂率精兵入关,谁敢担保清军不会趁虚而入,到时候不仅宁远等地不保,就连山海关能否守得住,也成了问题。当初陈演一力主张孙传庭出关迎战李自戌,结果大败而归,现在如此重大之事,哪里是他能够负得了责的,因此陈演还是请皇帝圣栽。
说白了就是不管是调吴甡还是吴三桂,俺们说了不算,皇帝您自已拿主意,但要是出了问题,俺们可不负责任了。
结果崇祯也不敢轻易担这个责任,于是下旨招集所有大臣,一起聚议,希望能有一个结果。那知满朝大臣聚齐之后,也是各述己见,一开始还是都在讨论正事,但很快就变成了互相攻击,又成了什成天理、人欲、君子小人之争。崇祯听得头昏眼花,好久之后才发现,又偏题了。
结果连续几天,朝廷都在这样的吵闹声中渡过,一议再议,不断的扯皮拉筋,始终都沒有得出一个结果。而且连计划拔调给白广恩部的三万兵员,也沒有人理了。
而战局却不会因为明朝大臣的争吵和拖延而停止,进入十月之后,击败孙传庭,稍做了修整的李自成立刻和刘宗敏率领大军,向潼关发动进攻,同时还命一路偏师,由邓县取道商洛地区,进攻陕西,约定在西安城下汇合。
这时在潼关中,孙传庭的残部只有一万余人,而且全军的士气低落,朝廷答应拔调的兵员又迟迟未到。潼关虽有天险,但也万难守住。首先是高杰和白广恩被李自成击败溃逃,潼关也随即失守。孙传庭率领残兵,退守到了渭南,企图继续固守,而李自成也毫不放松,率军继续追击,渭南城破,孙传庭当场阵亡。白广恩、陈永福先后投降李自成。
而孙传庭的另一员部将高杰,因为当初他诱拐了李自成的妻子,给李自成戴了顶绿帽子,因此自知是投降必死,于是先从潼关退回陕北,招集孙传庭的余部,然后南逃淮西地区,后来被凤阳总督马士英收为己部。而李自成却率领大军,进攻西安。
等到这个消息又传到北京之后,朝中还在为调吴甡北上还是吴三桂南下的事情而争吵不休,这一下次满朝无语,就连崇祯也傻了。原来他们都以为孙传庭虽然在郏县大败,但守住潼关还是可以的,那样局势还不算太糟,却没有想到这回连潼关也失守了。
不过虽然上报孙传庭战死,但尸体始终还没有找死,因此崇
而这时己有人向朝廷建议,可以调吴甡和商毅北进中原,阻挡李自成进军,同时命左良玉出兵进攻襄阳,对李自成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但到了这候,內阁首辅陈演还怕调吴甡北进之后,抢了功劳,回朝取代自己的首辅位置,因此极力反对调吴甡北上。理由是规在浙江叛乱、项城兵变,危胁到南京和凤阳,吴甡坐镇江南也不可轻动,万一南京、凤阳有失,谁能担待得起。而孙传庭虽然兵败,但可退守潼关,而且潼关天险,易守难攻,闯军未必就能攻下,不可轻易调吴甡北上。
同时又有大臣还向皇帝建议,不访调山海关的吴三桂率剖入关,守卫潼关,迎战李自成。因为现在清朝幼君新立,国事不稳,未必能轻易出兵入关侵袭,而吴三桂部兵马尚多,抽调一万人马入,余兵仍可支撑山海关的局面。崇祯对这条建议到也颇为动心,再不能调吴甡北进的情况下,调吴三桂入关,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计。但他并没有直接下令,而是命令大臣商议后再决定是否实行。
但陈演又一次提出了反对,兵部待郎张缙彦也持此态度,他们都担心,虽然现在清朝是幼主登基,但摄政王多尔衮可也不是个好惹的主,万一吴三桂率精兵入关,谁敢担保清军不会趁虚而入,到时候不仅宁远等地不保,就连山海关能否守得住,也成了问题。当初陈演一力主张孙传庭出关迎战李自戌,结果大败而归,现在如此重大之事,哪里是他能够负得了责的,因此陈演还是请皇帝圣栽。
说白了就是不管是调吴甡还是吴三桂,俺们说了不算,皇帝您自已拿主意,但要是出了问题,俺们可不负责任了。
结果崇祯也不敢轻易担这个责任,于是下旨招集所有大臣,一起聚议,希望能有一个结果。那知满朝大臣聚齐之后,也是各述己见,一开始还是都在讨论正事,但很快就变成了互相攻击,又成了什成天理、人欲、君子小人之争。崇祯听得头昏眼花,好久之后才发现,又偏题了。
结果连续几天,朝廷都在这样的吵闹声中渡过,一议再议,不断的扯皮拉筋,始终都沒有得出一个结果。而且连计划拔调给白广恩部的三万兵员,也沒有人理了。
而战局却不会因为明朝大臣的争吵和拖延而停止,进入十月之后,击败孙传庭,稍做了修整的李自成立刻和刘宗敏率领大军,向潼关发动进攻,同时还命一路偏师,由邓县取道商洛地区,进攻陕西,约定在西安城下汇合。
这时在潼关中,孙传庭的残部只有一万余人,而且全军的士气低落,朝廷答应拔调的兵员又迟迟未到。潼关虽有天险,但也万难守住。首先是高杰和白广恩被李自成击败溃逃,潼关也随即失守。孙传庭率领残兵,退守到了渭南,企图继续固守,而李自成也毫不放松,率军继续追击,渭南城破,孙传庭当场阵亡。白广恩、陈永福先后投降李自成。
而孙传庭的另一员部将高杰,因为当初他诱拐了李自成的妻子,给李自成戴了顶绿帽子,因此自知是投降必死,于是先从潼关退回陕北,招集孙传庭的余部,然后南逃淮西地区,后来被凤阳总督马士英收为己部。而李自成却率领大军,进攻西安。
等到这个消息又传到北京之后,朝中还在为调吴甡北上还是吴三桂南下的事情而争吵不休,这一下次满朝无语,就连崇祯也傻了。原来他们都以为孙传庭虽然在郏县大败,但守住潼关还是可以的,那样局势还不算太糟,却没有想到这回连潼关也失守了。
不过虽然上报孙传庭战死,但尸体始终还没有找死,因此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