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比喻
emsp;这日京师天气爽朗,朱由检早早起床,辞别周皇后,便来到皇极殿上朝,与群臣议事。

  与几位大臣商议过山西战事,也没什么头绪,山西与京师消息断绝,也不知道唐王现在是死是活。只能希望秦王早日赶去救援。

  今日朝议重点是防备建奴,还有屯田,漕运等事。

  昨日,驻守在张家口附近的锦衣卫与明军夜不收都带回消息,说发现建奴哨探,数量比平日多出三倍,他们每人两匹快马,三五成群,越过长城向口内渗透。

  根据经验,这是建奴大举入口的前兆。崇祯皇帝密诏张国维高文采回宫,他们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建奴突然大举南下,出乎朱由检预料,在原本的历史位面里,清军要等到阴历四月——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挥师入关。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穿越者的不断努力,现在已经造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首先是六万顺军在山西受阻,被迫推迟攻打北京,而建奴却因为物资短缺,中原有变,提前南下。

  眼下当务之急是稳住山海关方向的吴三桂,同时构筑京师防御体系,准备与建奴血战。

  在朱由检看来,只要自己一天不死,吴三桂也没有背叛大明的决心勇气,何况现在自己手中掌握数千中卫军,上万藩王军,还有源源不断的兵源涌向京师。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反叛的概率几乎为零。

  当然,形势是瞬息变化的,决不能掉以轻心。据崇祯所知,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此人贪财好利,对财货颇有追求,后来投降满清,镇守云南,平西王府邸修的是金碧辉煌,平西王饮食起居与深居紫禁城的顺治康熙相比也毫不逊色。

  对付这样的人,不过不花血本,那肯定是不行的。

  朱由检遂命太监王承恩与王鑫沛亲自往山海关去一趟,押送十万两白银,十万石粮食,一千人马,增援关宁铁骑。

  考虑到朝廷从未拖欠关宁军饷银,选择在这时候发放,吴三桂应该知道崇祯皇帝本意。赏赐粮食和饷银,是要告诉吴三桂,朱由检现在不缺钱,至于派去的那两千流民,是要吴三桂明白,皇帝手上有兵!

  两个信息综合在一起,傻子也能看出,至少北直隶已经被崇祯皇帝牢牢攥在手中,关宁铁骑不过两万余人,且粮草不济,想要反叛,也要先掂量下自己几斤几两。

  归根到底,最重要的事,还是屯田。屯田需要大量时间,可惜朱由检现在没时间了,那就只能继续从商人手中买粮了。

  一个好消息很快传来。

  户部尚书倪元璐禀告,近几日江南粮商的大量涌入京师,数十万石粮食堆积在天津港,等候卸载,还有源源不断的漕船沿运河北上,源源不断朝京师赶来。

  那粮价呢?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用皇帝再问。

  马克思老爷子的价值规律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就在今天,北京城内的大米由每石三两银子,狂跌到每石一两,并且还有下降的趋势。

  每石一两的价格虽然还是高于平常物价,不过考虑到眼下兵荒马乱的背景,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京城内那些囤积居奇的奸商,这下可要血本无归了。”

  兵部尚书张国维忍不住感叹道。

  朱由检淡淡一笑,云淡风轻道:“他们可以将粮食继续屯着,等到建奴打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