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千村万寨处处龙门,千岩万壑层层成田〈终章〉
臣子们在议论此事的后续时,他的心里却在想着王羲之无拘无束洒脱快意的人生。

  思绪就此延伸,李旦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王羲之“坦腹东床”的逸事,亦想及其数度拒绝东晋朝廷征召之事,若非其坚拒了吏部郎这一显官的征召,日日案牍劳形之下,何尝能有兰亭雅集的快意?

  一念至此,那个在李旦深心中实已酝酿发酵已久的想法如灵光乍现般突然冒了出来:

  王右军做得,朕为何就做不得?

  既然眼下一切的烦恼根源都在皇位上,那朕便将之舍了,循着高祖的旧例做一个尽享尊荣却无需劳心视事的太上皇又如何?

  让出皇权这对别人来说固然是不可想象,但对于性格如此并且已经有过两次出让皇位经验的李旦来说却是轻松的多了。

  这个念头一开,顿时就如黄河溃堤般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是在瞬时之间李旦就已看到了这一决定将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好处,他的尊荣将不会减少半点,但眼前所有的一切烦恼都将随风而去……

  恰在此时,亭阁下不远处乱翻书的几个小皇孙中不知谁翻到了《诗经》,随后便捡着自己学过的篇目读了起来,微醺的春风将稚嫩的童子诵经声轻轻送至: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李旦本自纷扰的思绪随着这诵诗声平静下来,“是啊,式微,式微!胡不归?”。

  心底喃喃将这句诗复诵了一遍后,彻底拿定了主意的李旦站起身来,此刻他的脸上浮现出挣脱樊笼后发自内心的快意。

  正自议论着的韦安达三人见状忙也跟着起身,不解的看着李旦。

  “三位卿家且先退下,朕……要前往太庙告祭先祖”。

  “臣等疏忽了,如此大捷确需告庙”。

  对于韦安达等人的误解,李旦淡淡一笑却未解释,拾级下了亭阁后亲手携了方才诵诗的小皇孙逸步而去。

  这一刻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李旦眼中太液池的水光柳色实是清丽绝美到了极致……

  ……

  “什么,饶乐平定了?”,东宫北书房中,从微微气喘的高力士嘴里听到这样的消息后,本自雍容而坐的李隆基惊问道,“张守义?”。

  “这却要给殿下贺喜了,张守义虽然出了兵,但幽州军跟契丹人一仗都没打,按鱼承庆传来的话儿,此次立下大功的正是殿下心腹唐无缺”,笑着向李隆基拱手为贺后,高力士便将鱼承庆经由小太监传来的消息一字不漏说了个清楚。

  鱼承庆乃是父皇身边最得信任的贴身太监,这消息既然是从他那儿来的,真实性就无需怀疑,放下这一层担心之后,随着高力士的陈说,李隆基越听心中越是激荡,待高力士说完后他竟是不克自制的再难安坐。

  高力士照旧是报完信就走,李隆基将其送走转身回来后负手绕室快速的踱步起来。

  “这个张守义终究还是买了自己的面子”,想到唐成时,此时心情激荡的李隆基除了“好个唐成”之外一时竟想不出还能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