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闹学
�去。
这还是算是不值一提的小打小闹,那些个有能力有本钱的家伙,都敢带着族人走出去。不管是把东西卖给吴三桂还是卖给湖北的闯军各部,哪个不是赚的满坑满谷?
至于北边蒙古人之间互相干仗,更让北方的人们笑的合不拢嘴儿。买回来的奴隶就不必说,随时都能卖个好价钱,至于粮食马料盐茶这些走口外的传统货物,都不愁销路。尤其是草原上盛产的皮革毛货,稍微加工一下还卖给蒙古人,这里头的利润不仅丰厚而且稳定。
一直到了浙江的商帮把火炮卖给蒙古人的时候,大伙儿才意识到战争的真正意义——说白了,还是为了钱。
在崇祯年间,就有人把生铁这些禁物输出给敌人,更为夸张的是直接卖火炮给敌人。这种生儿子没有屁眼儿的缺德事情,就是有人去做,当时骂声滔天,朝廷里还闹闹哄哄的要严查此类事件呢,可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鞑子就用着有大明标记的火炮打明军,不得不说是一个笑话儿。
如今这种事情再一次重演了,天知道那些重武器是怎么运过去的,可事实就是事实,蒙古的交战双方都有了大明的火炮。
想钱都想疯了,火炮是能随便卖的?出了这种事情,人们真不知道该骂谁去。
赴死军这边也喊的很大声,言辞极厉的要朝廷彻查此事。
无论是朝廷还是赴死军,都明白这事情是浙江福建那边的首尾,谁也管不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喊几声也就算了,不可能从根子上禁止。
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不稀罕,经历了最初的喧嚣吵闹之后,也就渐渐平息。
尤其是在那些从北边回来的人们都发了财,财帛从来就是最动人心的东西。看着白花花的银子眼珠子都是通红的,谁还有心思理会旁的东西,都一门心思的想着怎么发财呢。
草原上的战争,怎么看都象是为了这些人在打……
一直到遥远的北方下了第一场雪,战争双方才不得不暂时休战,各自后退。
北方算是宁静下来了,江南则到了最热闹的时候。
自古以来,南都就是文风鼎盛的粉墨之地,名家才子辈出,鸿儒大学如江中之鲫,一代又一代风骚人物在文坛上闪耀。
尤其是现如今这世道,外边的李四不怎么重视读书人,赴死军几乎包揽了所有上进的门路。本属于这些个圣人门徒的官位都被赴死军中的那些武弁把持的干干净净。自儒家封圣以来,文人就比武人要高一个档次,千百年来都是士大夫和皇家共治天下,至于那些武人兵将,鹰犬而已。
尤其是在大明朝的中后期,武人的地位简直和一条狗也差不多,六品的文官就敢指着四品大将的鼻子骂娘,武将还得陪笑脸儿,可见文人之地位。
也就只有在这江南文风鼎盛之地,才有文人的活路。十年寒窗为的是个什么?知晓微言大义?哄鬼去吧,还不就是为了奔个好前程?还不就是为了谋取个一官半职的?
可也就是在这江南,还是在天子首善之地,文人们最后的一丝希望也没有了。那些个老派的学官们把持着中枢朝政,就连下边是各部各司都是他们的走狗,那些真正胸有锦绣腹有经纬的斑斑大才反而被排挤出了朝堂。
如今圣天子在位,本是要有几分中兴气象的,可都被这些倚老卖老的学官们给弄的乌烟瘴气。
要是光有这些事情,天下的读书人也就忍了。可好不容易开一回秋闱,一正两副三名主考都是那些老家伙指定。<
这还是算是不值一提的小打小闹,那些个有能力有本钱的家伙,都敢带着族人走出去。不管是把东西卖给吴三桂还是卖给湖北的闯军各部,哪个不是赚的满坑满谷?
至于北边蒙古人之间互相干仗,更让北方的人们笑的合不拢嘴儿。买回来的奴隶就不必说,随时都能卖个好价钱,至于粮食马料盐茶这些走口外的传统货物,都不愁销路。尤其是草原上盛产的皮革毛货,稍微加工一下还卖给蒙古人,这里头的利润不仅丰厚而且稳定。
一直到了浙江的商帮把火炮卖给蒙古人的时候,大伙儿才意识到战争的真正意义——说白了,还是为了钱。
在崇祯年间,就有人把生铁这些禁物输出给敌人,更为夸张的是直接卖火炮给敌人。这种生儿子没有屁眼儿的缺德事情,就是有人去做,当时骂声滔天,朝廷里还闹闹哄哄的要严查此类事件呢,可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鞑子就用着有大明标记的火炮打明军,不得不说是一个笑话儿。
如今这种事情再一次重演了,天知道那些重武器是怎么运过去的,可事实就是事实,蒙古的交战双方都有了大明的火炮。
想钱都想疯了,火炮是能随便卖的?出了这种事情,人们真不知道该骂谁去。
赴死军这边也喊的很大声,言辞极厉的要朝廷彻查此事。
无论是朝廷还是赴死军,都明白这事情是浙江福建那边的首尾,谁也管不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喊几声也就算了,不可能从根子上禁止。
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不稀罕,经历了最初的喧嚣吵闹之后,也就渐渐平息。
尤其是在那些从北边回来的人们都发了财,财帛从来就是最动人心的东西。看着白花花的银子眼珠子都是通红的,谁还有心思理会旁的东西,都一门心思的想着怎么发财呢。
草原上的战争,怎么看都象是为了这些人在打……
一直到遥远的北方下了第一场雪,战争双方才不得不暂时休战,各自后退。
北方算是宁静下来了,江南则到了最热闹的时候。
自古以来,南都就是文风鼎盛的粉墨之地,名家才子辈出,鸿儒大学如江中之鲫,一代又一代风骚人物在文坛上闪耀。
尤其是现如今这世道,外边的李四不怎么重视读书人,赴死军几乎包揽了所有上进的门路。本属于这些个圣人门徒的官位都被赴死军中的那些武弁把持的干干净净。自儒家封圣以来,文人就比武人要高一个档次,千百年来都是士大夫和皇家共治天下,至于那些武人兵将,鹰犬而已。
尤其是在大明朝的中后期,武人的地位简直和一条狗也差不多,六品的文官就敢指着四品大将的鼻子骂娘,武将还得陪笑脸儿,可见文人之地位。
也就只有在这江南文风鼎盛之地,才有文人的活路。十年寒窗为的是个什么?知晓微言大义?哄鬼去吧,还不就是为了奔个好前程?还不就是为了谋取个一官半职的?
可也就是在这江南,还是在天子首善之地,文人们最后的一丝希望也没有了。那些个老派的学官们把持着中枢朝政,就连下边是各部各司都是他们的走狗,那些真正胸有锦绣腹有经纬的斑斑大才反而被排挤出了朝堂。
如今圣天子在位,本是要有几分中兴气象的,可都被这些倚老卖老的学官们给弄的乌烟瘴气。
要是光有这些事情,天下的读书人也就忍了。可好不容易开一回秋闱,一正两副三名主考都是那些老家伙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