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记的回来
�引导,在付出无数次的失败和资金之后,总会有成果出现。

  最先出现的真正技术革新,具有质变性质的成果还得说是冶炼。

  在明末,冶铁炼钢不算什么很先进的技术,就是普通的铁匠铺子,只要肯下本钱也能鼓捣出真正的钢来,无非就是煅烧、去杂、再煅烧、再去杂而已,技术上没有多大的障碍。

  但是根据忠诚伯的提示弄出来的这种冶炼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次搞定可以量产,呼啦一下子就到处一炉好钢,成本能降到让人不敢想象的地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不得不说最先进的技术永远是首先运用在战争方面,或者说是战争带动了技术的革新。基地的工匠们掌握了新式的炼钢技术之后,立刻就生产出一批很具有杀伤力的箭矢。这种箭矢是经过百十次实验的。只要弓力强劲,射穿四层铁叶甲不成问题,而且箭镞不会变形……

  当李四看到这种闪耀着寒光的箭矢之时,真是哭笑不得了。

  在这个弓箭很快就要落伍的时代,把这么先进的技术用在这个方面,实在是不值得,也对不起投入的人力物力。别说穿透四层铁叶甲,就是穿透八层,又有什么用?敌人会傻到穿四层铁甲上阵的地步?

  要是强弓的话,普通的箭矢完全可以穿透铁叶甲,在战场上,穿透一层甲和穿透四层甲,没有本质的区别。

  认识不到好钢的真正作用,还是眼光的问题啊。

  就好像把那么有潜力的洗床子只用来打磨炮坯子一样,这就是技术上的浪费。也许这就是技术变革初期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懵懂阶段吧。

  最让工匠们窝火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冶炼方法还是被剽窃了出去。

  尽管工匠已经象防贼一样提防着那些江南的家伙们,可架不住出家贼内鬼。一向被工匠们视为自己人的徽商先偷了这种技术之后,又给浙商偷了去。等工匠们指着徽商的鼻子骂祖宗的时候,浙商那边早笑的合不拢嘴巴,钢轴子钢挡梭都用了这么些日子了,好用的很而且价钱便宜。让淮西的工匠和徽商们对骂去吧,自己能用上就好,管他是不是骂的天昏地暗……

  接连吃了两次大亏之后,淮西基地的工匠们终于痛定思痛,把整个生产基地封闭起来。只要是有了新技术,也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绝对保密,也绝对不能让那些专门偷师的家伙们知道……

  道高能有一尺,魔高就能有一丈。

  铜器的湿冶技术出现之后,各地都要疯狂起来,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也要一探究竟。这可是白手捞铜的技术,据说可以从“水里”变出铜来。这和点石成金也差不多了,不管下什么样的血本儿都值。不怕工匠们防着,也不怕偷不出来,只要银子使的到了,还怕学不到?

  各地闻风而动的人们打着各式各样的算盘就来了,腰里揣着的银子都能砸死人,就算偷不出手艺也要把懂手艺的工匠给“买”过来。忠诚伯不是出二十两的价钱么,我们出两百两,再不行就五百两,还就不信了,还有对银子不动心的?

  好在基地内部已经加强了戒备,而且这种繁杂的技术不是说几个工匠就能做下来的事情,繁琐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工序足以使人望而却步。而技术的复杂和对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不是什么人都能承受的起的,更关键的是这种技术完全不是外界传闻的那样可以“点石成铜”,没有铜矿也是白搭,也就是把冶炼提取的技术更进一步而已。

  对于这些个因为技术变革而引发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