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南北皇权
王师将硬攻淮安,打开到山东的通道。同时牵制北直隶方面的左翼,直接把满清第一道防线给拉长了,把聊城一带的清军死死的钉在原地,甚至可以遥遥把德州的清军牵制很大一部分。

  山东的清军其实早就有自成体系的意思,本身就属于豪格系的一部分。虽然王师面临的对手远远没有赴死军敌人那么强大,可也算是正式拉开大规模进攻的姿态了。

  朝廷适时发布大诏,正式拉开了大明朝正式反攻的序幕,同时第一次以诏书的形式传递出要收复北都的命令。

  这是自甲申以来,首次以最高行文的方式正式确定的大战略,在诏书中,反攻战略已经成为朝廷和天下大明子民的首重之务。这也是甲申以来最大规模的总动员,“各地官民务必尽心竭力”“有志报国者可往募兵处”等等言辞,无不显示出朝廷和建州女真决战到底的决心和魄力。

  这一回,朝廷把亲王、国公的实封都悬了出来,而且说的明明白白。只要是功勋相配,朝廷不吝封赏。宗室子弟可凭军功请封亲王,其他功勋可晋封国公。

  这可是只有在太祖洪武皇帝前期才有过的大动作,可见兴武朝廷是真的要兴武了。

  民间本就把决战的口号喊的震天响,如此一来,就如在腾腾烈焰上再浇了一桶油,民间和士林立刻就沸腾了。还真有不少读书种子毅然投笔从戎,去往军前效力。

  杨廷麟方面,首批增援队伍已经到达,朝廷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军饷也按时到达。再过不了多少日子,大军即可云集,只等着他杨廷麟一声号令就可以全面大反攻。

  朝廷那边直接就把魏国公的名号和爵位悬了起来,明打明的告诉杨廷麟,只要这一仗能打胜,你杨廷麟就是魏国公,就是兴武朝的徐达。

  越是到了这个时候,杨廷麟越的谨慎,时时刻刻都是忙碌之中,每天都在各营中奔忙,本就不怎么健壮的身子也再瘦下去一圈儿。

  朝廷的这点兵力要是到齐了,拿下淮安甚至是进取山东应该没有什么悬念。但是杨廷麟已经吃过一次这样的大亏了,知道几万王师的致命缺陷:来自四面八方的队伍分属不同的营头,各自之间缺少协同和统一的指挥,真要打起来,这里头扯皮推诿的事情多的数不过来,完全是就一盘散沙。

  好在这回有京营悍将卢九德和黄得功亲自坐镇,两员兴武朝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将才也都拍了胸脯子:就是亲自披挂上阵,也要先把淮安拿下来再说。

  尽管民间催战的呼声如火如荼,杨廷麟还是不敢轻易下手。

  这一战太重要了,不仅关系到朝廷的脸面,更是新朝正式表态之后的第一战。只能胜不能败。而且这已经是兴武朝全部的家底儿了,要是不打出个样子来,这个朝廷就真的只有缩在江淮看赴死军唱大戏的份儿。

  无论朝野,催站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接连好几天都不见动静,杨廷麟这个“新娘子”的名声也响到了天上去。甚至已经有人弹劾杨廷麟惧战,声泪俱下的恳求朝廷换帅。

  这一切都被兴武小皇帝和老派学官弹压下去,就是说下大天来,也绝对不催杨廷麟。

  要说心思热切,谁有年少的小皇帝心思热切?可他也知道杨廷麟的难处和这一战的重要,除了压住朝野上下的各种呼声给杨廷麟稳下阵脚之外,还得时时刻刻安抚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家伙。

  现在的杨廷麟攥着朝廷的全部家当,又被圣上如此信赖,要是还有半点儿天良,就应该立刻把淮安给拿下来。可杨廷麟倒好,一直窝在前线上就是不开打,后头骂他的吐沫星子都能让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