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变数
这点儿小动静和那个人比起来,过家家而已。

  因为人口基数太小,就算真的是天兵天将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对半个大明帝国的占领。满洲拢共才有几个人?满打满算还剩下几万八旗兵?满洲人要不是借助新附军的力量,在一个狭小的区域称雄一时或许还有可能,要是把他们撒到这样一个空前广阔的土地上,根本就无力实现实际意义上的真正统治。

  尤其是在不能以精兵迅速打败敌人的时候,满洲的败亡就已经是板上钉钉,这是基于双方的根本实力所做出的断言,谁也无法改变。

  当多尔衮携着击败李闯的余威,当多铎势如破竹的攻到淮扬,这些问题都被军事上空前的大胜给掩盖起来。地方势力也开始依附这个强者,协助他们统治各个区域。但是满洲人露出疲态的时候,尤其是在军事上不能从一个胜利走上又一个胜利的时候,就不可能再驾驭得住新附军。

  尤其是开封这种情况,不论怎么样都守不住了,防守方的英勇除了增加守卫的时间之外,除了激起赴死军的血腥报复之外,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李四的“三日必下”开封的战书其实就是一个讹诈,也是一个催化剂,让城中的新附军心存他想。

  在预想当中,开封这里应该还有一场血腥惨烈的大战,虽然这种伤亡极大的战斗确实让人心痛,可开封必须打开,代价也必须付出。所以李四一直在积极的使用地支营,而是尽量把天干主力放在后面。

  在最后的决战时刻,新附军肯定会出现大举投降的局面,甚至是临阵倒戈也说不定。至于主动和鞑子厮杀,进而打开城门这种太过乐观的预期,李四还真是没有想到。

  当艾丰城头燃起大火的时候,很多人都看到了洞开的城门。可这种事情未免太过匪夷所思了,真正的决战还没有开始呢,怎么就献城了?这里头会不会有兵不厌诈的意思?

  这种事情虽然有点出乎意料,可还不算很过分。在这种硬攻死守的攻坚战中,打开城门诈降,纯粹就是异想天开。

  所以李四李大帅立刻就派出了俩地支营和一个天干营,大队人马也不必紧急动员了,以为本就是随时出于准备状态,开动起来也只是一个命令那么简单。

  当天色开始转明的时候,赴死军主力已经开赴过来。城中的喊杀之声还才继续,数量庞大的鞑子兵不是说话就能剿灭的。

  别说是一万多鞑子战兵,就是一万只鸭子全都杀了也需要相当的时间。

  前面有了熟悉地形的新附军,后面又有战斗力卓然的赴死军,收复开封已经完成,最后的胜利也没有了什么悬念。

  “那个罗锦绣呢?还有那个开城门的勇士?需要树立起来……”李四言道:“我们需要这方面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