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人有两面各不相同
,以成兵甲连天,行伍彻地之势。”
“我圣朝诸公但尽人力,必应天命,驱逐鞑虏,光我社稷,此千秋义举……”
“臣等效死,只图拯我万民,挽此华夏气运,不图身后之事,纵马革裹尸,亦无怨无悔。”
“万千淮西勇士血已极沸,枕戈待旦厉兵秣马久亦,唯求朝堂一纸兵令,此三万里河山将成屠鞑之场……”
“战与不战,待与不待,悉在朝廷一令之间。臣,李四,伏拜于地,恳请君令!”
李四的这道似奏章而非奏章,格式根本就不对,连抬头文都没有的东西根本就上不了台面,随便在阶下点出一个臣子来,就有出口成章的本事,无论言辞还是语句肯定能比李四华丽十倍。
尤其是李四写的这一笔字,歪歪扭扭的好像蒙童初学一般,兴武小皇帝费了不小的劲儿才能通读下来。
给皇帝看的文字,能写到这个地步的,放眼国朝三百年,估计也就仅此一家了吧。
可上面的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淮西那边已经把架子拉开,准备和鞑子大战一场呢。
“好,忠诚伯不愧是我大明敢战之帅,如此赤诚,朕心甚慰……”兴武小皇帝提笔做下朱批:“战,战,战!”
手下有这样的将领,有这样的军队,还不赶紧打,还等到什么时候?
终究是少年皇帝,兴武也被李四的奏章挑拨的热血升腾:“将忠诚伯奏表明发下去,晓谕天下……”
“万岁不可!”
“万岁不可。”
礼部尚书姚明恭和侍郎方逢年齐齐出言阻止。
这些都是以前的老东宫了,跟着太子历尽风波,算是实实在在的肱骨之臣。如今兴武朝取代弘光朝,这些人自然是要出任方面大员,倚为朝廷重臣。
其实东宫里的很多人都有真才实学,说的稍微夸张一点,都是被崇祯皇帝十分看好的。所以才特意收拢在太子身边,虽然暂时耽误了这些人的锦绣前程,终究是给太子留下了可用之人。
或许这也是帝王心术的一种表现吧。
对于这些人的意见和建议,素来心性平和的兴武小皇帝还是很乐意听之顺之的。
“为何不可?”这李四要去打鞑子了,是千好万好的事情,怎么它就不可了?
“万岁,”姚明恭很含蓄的挑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光复河山此等大事,自然是要以朝廷为主。忠诚伯虽有此……有此血诚之心,终究是不宜在这种事情上占先……”
话是说的含蓄,其中道理是再明白不过了。大明的江山要光复,也得先由小皇帝出手才是最好。淮西和南都之间本就隐隐有一层隔阂,这种事情上若是让李四得了先手,人心民望就会形成此消彼长的局面。虽然还不至于有什么大的影响,可终究是好说不好听。朝廷里的面子上也不大好看不是。
可李四打鞑子光复故土这种事情,是硬的不能再硬正的不能再正的道理,任凭你有千般理由也驳不回去。再说话又说回来了。他李四就真的对朝廷服服帖帖?
这边朝廷说你“等等再打”,那边李四就开始干上了,朝廷是脸面一下就得抹到鞋底子底下。
说好听点儿,这个朝廷是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要是说的难听了就是个后主后唐而已,亡国也是迟早的事儿。
李四要�
“我圣朝诸公但尽人力,必应天命,驱逐鞑虏,光我社稷,此千秋义举……”
“臣等效死,只图拯我万民,挽此华夏气运,不图身后之事,纵马革裹尸,亦无怨无悔。”
“万千淮西勇士血已极沸,枕戈待旦厉兵秣马久亦,唯求朝堂一纸兵令,此三万里河山将成屠鞑之场……”
“战与不战,待与不待,悉在朝廷一令之间。臣,李四,伏拜于地,恳请君令!”
李四的这道似奏章而非奏章,格式根本就不对,连抬头文都没有的东西根本就上不了台面,随便在阶下点出一个臣子来,就有出口成章的本事,无论言辞还是语句肯定能比李四华丽十倍。
尤其是李四写的这一笔字,歪歪扭扭的好像蒙童初学一般,兴武小皇帝费了不小的劲儿才能通读下来。
给皇帝看的文字,能写到这个地步的,放眼国朝三百年,估计也就仅此一家了吧。
可上面的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淮西那边已经把架子拉开,准备和鞑子大战一场呢。
“好,忠诚伯不愧是我大明敢战之帅,如此赤诚,朕心甚慰……”兴武小皇帝提笔做下朱批:“战,战,战!”
手下有这样的将领,有这样的军队,还不赶紧打,还等到什么时候?
终究是少年皇帝,兴武也被李四的奏章挑拨的热血升腾:“将忠诚伯奏表明发下去,晓谕天下……”
“万岁不可!”
“万岁不可。”
礼部尚书姚明恭和侍郎方逢年齐齐出言阻止。
这些都是以前的老东宫了,跟着太子历尽风波,算是实实在在的肱骨之臣。如今兴武朝取代弘光朝,这些人自然是要出任方面大员,倚为朝廷重臣。
其实东宫里的很多人都有真才实学,说的稍微夸张一点,都是被崇祯皇帝十分看好的。所以才特意收拢在太子身边,虽然暂时耽误了这些人的锦绣前程,终究是给太子留下了可用之人。
或许这也是帝王心术的一种表现吧。
对于这些人的意见和建议,素来心性平和的兴武小皇帝还是很乐意听之顺之的。
“为何不可?”这李四要去打鞑子了,是千好万好的事情,怎么它就不可了?
“万岁,”姚明恭很含蓄的挑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光复河山此等大事,自然是要以朝廷为主。忠诚伯虽有此……有此血诚之心,终究是不宜在这种事情上占先……”
话是说的含蓄,其中道理是再明白不过了。大明的江山要光复,也得先由小皇帝出手才是最好。淮西和南都之间本就隐隐有一层隔阂,这种事情上若是让李四得了先手,人心民望就会形成此消彼长的局面。虽然还不至于有什么大的影响,可终究是好说不好听。朝廷里的面子上也不大好看不是。
可李四打鞑子光复故土这种事情,是硬的不能再硬正的不能再正的道理,任凭你有千般理由也驳不回去。再说话又说回来了。他李四就真的对朝廷服服帖帖?
这边朝廷说你“等等再打”,那边李四就开始干上了,朝廷是脸面一下就得抹到鞋底子底下。
说好听点儿,这个朝廷是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要是说的难听了就是个后主后唐而已,亡国也是迟早的事儿。
李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