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有名为七杀
r />
谁的血?
都是地方士绅大户的血呗。
赴死军的杀伐之气从来就没有软下去过,几十万的清军都杀干净了,差一点连南都都进去,还忌惮这些地方上的大户?
眼看着呜洋呜洋的流民进来,大伙儿都在担心一件事情:赴死军为了让这些流民活下来,在淮扬都杀的血流成河了,要是粮食等物资不够,根本就不介意再一次在内部强行分配一次。
至于怎么分配?大伙儿心里都有数。
那些个贫苦人家不怕赴死军,这些豪富大族可就真是坐在火炉子上了。每天都是关门闭户的吃斋念佛,唯恐哪一天门口就出现身穿土黄色军装的赴死军战士。
因为熟知道赴死军的政策,这些大户一想到土黄色军装,腿肚子都转筋。
家里就是有几个私兵,谁敢和赴死军叫板?赶紧把尾巴夹紧了吧。
成箱成柜的银子可转移出去,一车又一车的粮米可以偷运出去,田产房舍总搬不走吧?
好在这个时候出了这么个捐爵令,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
只要捐了官儿,名单在李大都帅的手里这么一放,就算是赴死军的自己人了。朝廷肯定不会在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狗屁官职任命上和李四过不去,根本就不算什么官儿嘛。
可这个时候,谁还在乎什么朝廷的认可?只要名单上去了,哪怕是捏在他李四的手中,根本就没有给朝廷报,大伙儿也不在乎了。只要你承认我也是赴死军的自己人就是烧高香。
钱粮我是按你李四说的出了,分量也不少,你总不能翻脸不认账回头再和我们为难的吧?
说白了,就是大伙儿交的保护费。
为了保住合家平安,为了自己的财产,就当是交保护费了吧。
一年两千多两银子,说起来是不少,可对于真正的大户来说,也就是每天少摆一回花酒的钱。花点钱买个踏实买个平安,值得。
尤其是李四亲自签书的后续补充条例,说明捐来的官儿也是官儿,属于淮西体系之内,赴死军有义务保护其财产和安全之后,大伙儿是真的踏实了。
保护不保护的就不奢望了,你李四不打我们的主意就已经是万福。
这么一弄,大伙儿算是彻底算明白这笔帐了,仅仅几天工夫,光凤阳府下的同知通判就猛增到了好几十个。
这些新任的同知通判老爷根本就不管自己买来的官究竟有多大,任命文书一签,连坐也不坐就走。看那架势,肯本就没有指望要坐什么衙管什么事情……
如此一来,大户买大官儿,小户买小官儿,反正大家都没有真的想当这个官儿,买的就是个平安而已。
从比较高级的府下同知通判到县下的副巡检,哇呀哇呀的都有许多副职,就是县里头的典使、协办这些根本就入不了品级的微末小吏,也给安排了无数的副手……
反正这些副手既不当值也不管事,有也就当没有了。
这些钱财粮米很快就集中起来,交由各地的赴死军接管,暂时还没有分发下去。而是由赴死军中的那些人物统一调度,然后按照人头计算配给。
百十万失去家园的乡亲,大伙跟着赴死军过来,图的就是个生存下去的希望。所有都很清楚这么多人到底是怎么样巨大的一个包袱,这个沉重的包袱也就只有忠诚伯
谁的血?
都是地方士绅大户的血呗。
赴死军的杀伐之气从来就没有软下去过,几十万的清军都杀干净了,差一点连南都都进去,还忌惮这些地方上的大户?
眼看着呜洋呜洋的流民进来,大伙儿都在担心一件事情:赴死军为了让这些流民活下来,在淮扬都杀的血流成河了,要是粮食等物资不够,根本就不介意再一次在内部强行分配一次。
至于怎么分配?大伙儿心里都有数。
那些个贫苦人家不怕赴死军,这些豪富大族可就真是坐在火炉子上了。每天都是关门闭户的吃斋念佛,唯恐哪一天门口就出现身穿土黄色军装的赴死军战士。
因为熟知道赴死军的政策,这些大户一想到土黄色军装,腿肚子都转筋。
家里就是有几个私兵,谁敢和赴死军叫板?赶紧把尾巴夹紧了吧。
成箱成柜的银子可转移出去,一车又一车的粮米可以偷运出去,田产房舍总搬不走吧?
好在这个时候出了这么个捐爵令,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
只要捐了官儿,名单在李大都帅的手里这么一放,就算是赴死军的自己人了。朝廷肯定不会在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狗屁官职任命上和李四过不去,根本就不算什么官儿嘛。
可这个时候,谁还在乎什么朝廷的认可?只要名单上去了,哪怕是捏在他李四的手中,根本就没有给朝廷报,大伙儿也不在乎了。只要你承认我也是赴死军的自己人就是烧高香。
钱粮我是按你李四说的出了,分量也不少,你总不能翻脸不认账回头再和我们为难的吧?
说白了,就是大伙儿交的保护费。
为了保住合家平安,为了自己的财产,就当是交保护费了吧。
一年两千多两银子,说起来是不少,可对于真正的大户来说,也就是每天少摆一回花酒的钱。花点钱买个踏实买个平安,值得。
尤其是李四亲自签书的后续补充条例,说明捐来的官儿也是官儿,属于淮西体系之内,赴死军有义务保护其财产和安全之后,大伙儿是真的踏实了。
保护不保护的就不奢望了,你李四不打我们的主意就已经是万福。
这么一弄,大伙儿算是彻底算明白这笔帐了,仅仅几天工夫,光凤阳府下的同知通判就猛增到了好几十个。
这些新任的同知通判老爷根本就不管自己买来的官究竟有多大,任命文书一签,连坐也不坐就走。看那架势,肯本就没有指望要坐什么衙管什么事情……
如此一来,大户买大官儿,小户买小官儿,反正大家都没有真的想当这个官儿,买的就是个平安而已。
从比较高级的府下同知通判到县下的副巡检,哇呀哇呀的都有许多副职,就是县里头的典使、协办这些根本就入不了品级的微末小吏,也给安排了无数的副手……
反正这些副手既不当值也不管事,有也就当没有了。
这些钱财粮米很快就集中起来,交由各地的赴死军接管,暂时还没有分发下去。而是由赴死军中的那些人物统一调度,然后按照人头计算配给。
百十万失去家园的乡亲,大伙跟着赴死军过来,图的就是个生存下去的希望。所有都很清楚这么多人到底是怎么样巨大的一个包袱,这个沉重的包袱也就只有忠诚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