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各时期游牧方式探讨
��因此在这一时代之前留下来的西方人旅行记与包括满铁调查在内的各类草原社会调查,均成为充实、丰满传统历史文献的基本资料。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探讨本文所及问题时,以传统历史文献为基点,同时引入19世纪以来西方人行纪以及20世纪初各类草原社会调查,力图达到认识草原游牧方式的目的。
一、游牧方式一一逐水草而居
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的基本生产与生存方式,这一点在各类历史文献中留下了清楚的记载,从表1可以看出历史上活动在中国境内各主要草原民族在这一基本问题的共同性。
表l主要草原民族与游牧方式
民族资料内容资料出处
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乌桓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后汉书》卷90《乌桓传》
鲜卑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魏书》卷1《序纪一》
吐谷浑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魏书》卷101《吐谷浑传》
突厥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北史》卷99〈突厥传〉
回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旧唐书〉卷195〈回纥传〉
吐蕃其畜牧,逐水草无常所。《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
契丹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北史》卷94《契丹传》
奚随逐水草,颇同突厥。〈北史〉卷94〈奚传〉
蒙古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元史〉卷100《兵志三》
逐水草而居是牧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而环境适应又与资源特性直接相关,草原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没有任何一个牧场经得起长期放牧,若要保证在草原生态背景下被牲畜啃食过的牧草能够及时恢复,保证草原上牧放的牲畜能够繁衍不断,必须适时转移放牧地,追寻丰盛的牧场驻牧,在游牧中满足牲畜对草、对水的需求,牧人对牲畜的需求。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逐水草而居不仅包含牲畜对牧场因时而动的选择,也包含了在不同环境背景下各类草场的利用特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各类西人行纪与民族学、社会学调查,以逐水草而居为代表的游牧生活包括划定季节牧场、规定游牧路线等基本环节,此两者之间既有不同的含义,又是那么相辅相成。
(一)划定季节牧场
牧人划定季节牧场,一般需要满足两个原则,其一为保证牧场有良好的再生能力,且植物成分不被破坏;第二为饮水条件以及牧草生长状况可以满足季节要求。在这样的基本原则之下,草场的自然地形、气候条件、水源情况、牧草生长状况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等草场利用的季节适应性也往往对于划分牧场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在上述原则的控制下,根据牧场自然环境不同,可以分为四季营地、三季营地以及两季营地。
营地指牲畜集中放牧的地方,是牧人对放牧场的惯称。四季营地一般将放牧场划分为春营地、夏营地、秋营地和冬营地,随季节更替,顺序轮换放牧。中国北方春营地的利用时间较长,这时正值牲畜体弱且接春羔时期,为此往往将放牧地选在向阳开阔、植物萌发早,且有当日或隔日饮水条件的地方;夏营地多选在地势高爽、通风防蚊,牧草种类有利于抓膘的草场;秋营地往往选在开阔的川地或滩地;冬营地利用时间较长,一
一、游牧方式一一逐水草而居
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的基本生产与生存方式,这一点在各类历史文献中留下了清楚的记载,从表1可以看出历史上活动在中国境内各主要草原民族在这一基本问题的共同性。
表l主要草原民族与游牧方式
民族资料内容资料出处
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乌桓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后汉书》卷90《乌桓传》
鲜卑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魏书》卷1《序纪一》
吐谷浑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魏书》卷101《吐谷浑传》
突厥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北史》卷99〈突厥传〉
回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旧唐书〉卷195〈回纥传〉
吐蕃其畜牧,逐水草无常所。《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
契丹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北史》卷94《契丹传》
奚随逐水草,颇同突厥。〈北史〉卷94〈奚传〉
蒙古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元史〉卷100《兵志三》
逐水草而居是牧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而环境适应又与资源特性直接相关,草原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没有任何一个牧场经得起长期放牧,若要保证在草原生态背景下被牲畜啃食过的牧草能够及时恢复,保证草原上牧放的牲畜能够繁衍不断,必须适时转移放牧地,追寻丰盛的牧场驻牧,在游牧中满足牲畜对草、对水的需求,牧人对牲畜的需求。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逐水草而居不仅包含牲畜对牧场因时而动的选择,也包含了在不同环境背景下各类草场的利用特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各类西人行纪与民族学、社会学调查,以逐水草而居为代表的游牧生活包括划定季节牧场、规定游牧路线等基本环节,此两者之间既有不同的含义,又是那么相辅相成。
(一)划定季节牧场
牧人划定季节牧场,一般需要满足两个原则,其一为保证牧场有良好的再生能力,且植物成分不被破坏;第二为饮水条件以及牧草生长状况可以满足季节要求。在这样的基本原则之下,草场的自然地形、气候条件、水源情况、牧草生长状况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等草场利用的季节适应性也往往对于划分牧场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在上述原则的控制下,根据牧场自然环境不同,可以分为四季营地、三季营地以及两季营地。
营地指牲畜集中放牧的地方,是牧人对放牧场的惯称。四季营地一般将放牧场划分为春营地、夏营地、秋营地和冬营地,随季节更替,顺序轮换放牧。中国北方春营地的利用时间较长,这时正值牲畜体弱且接春羔时期,为此往往将放牧地选在向阳开阔、植物萌发早,且有当日或隔日饮水条件的地方;夏营地多选在地势高爽、通风防蚊,牧草种类有利于抓膘的草场;秋营地往往选在开阔的川地或滩地;冬营地利用时间较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