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终于明白
��臣有话说,”抱病出席酒宴的魏征站起来道:“陛下以前忧虑天下未能大治,所以注意修德行义,每日都勤勉政务,臣等甚是敬佩。如今天下稍安,四夷臣服,臣觉得陛下不如以前勤勉了…”
魏征喘了几口气,也不管其他人有脸色,继续说道道:“陛下在贞观初年惟恐臣下不行谏,常常引导他们进谏,听到进谏便乐而听从。如今却不然,虽然勉强听从,却面有难色,谴惩渐多,威怒日厉。臣乃知贵不期骄,富不期侈,非虚言也,为此臣甚忧。前隋时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我朝今日也是不能相比。然隋自恃富足不顾以民生息,频繁劳作及征战,以至国家危亡,而我朝自知贫弱与民清静而使天下安定;安危之理,皎然在目…”
“前隋不停地征派赋税劳役,不停地东征西伐,以致祸乱将及而未觉。所以说照看自己的身形莫如使水静止如镜面,借鉴失败莫如看国家的灭亡。臣深望陛下能够借鉴隋的覆亡,除掉奢侈立意俭约,亲近忠良远离邪佞,罢征伐以民生息,持以勤勉节俭,方为善矣…臣觉得取天下诚属困难,而守成则为易,陛下能够取得较难的一步,难道不能保全较容易的吗?”
魏征的一番话,让上座的李世民为之一震,坐在下面的李业诩也不禁有些疑惑,今日魏征为何说这样的话?
“魏卿一席话,让朕恍然,”李世民站了起来,脸上满是恭敬之色,对魏征行了个礼,“朕并未察省这些年所行之错失,今日卿一说,顿悟也…”
见李世民如此,魏征用力地咳嗽了几声,又说道:“《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自陛下主政,十有余年,然而德化成效不尽人意,是因为陛下待臣下未尽诚信之故。今立政致治,必委以君子,事有得失,有时要询访小人。虽然君子也不能没有小过失,假如对于正道没有太大的害处,就可以略去不计较。既然称之为君子而又怀疑其不真诚,这与立一根直木而又怀疑其影子歪斜有什么不同?陛下如果真能慎择君子,礼遇信任予以重用,何愁不能达到天下大治呢?否则的话,很难保证危亡不期而至…”
听魏征再说这些,李业诩脑中突然蹦出一种想法来,他知道,历史上的魏征差不多就是这两年死的,看如今魏征的身体状况,是有衰败的迹象,难道是这位历史上有名的谏臣自知时日无多,今日趁此机会力谏李世民吗?还是另有其意?谁为君子?谁又有小过?此意定是不简单!
李世民看来今天心情真的不错,听魏征如此一番尖锐的话语,非常没有生气,反而一副感恩戴德的样子:“昔晋武帝平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接受台司的直谏,乃私语子孙,自以为明智,朕当不会如此。今得卿之谏,朕知过矣,当置此言于案几上,日夜警醒…”
李世民再对魏征行了一礼:“魏卿如此谏言,朕已经久未听闻!”
魏征答道:“陛下虚心纳谏,就一定会有上书言事者。大臣们愿为国徇身者少,爱惜自身的人较多,他们害怕获罪,所以不上书言事!”
李世民道:“朕何尝不虚心纳谏,朕今日还是说,即是以后,以事直谏,朕也不会责其罪,若大臣们议论国事而忤怒圣意,动辄处以刑罚,这与上刀山下火海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大禹给提意见的人行礼,正是为此,朕今日也是如此!”
李世民再问魏征道:“朕今日还有事问卿,自古以来有时是君主昏愦而臣下清明,有时又是君主清明而臣下昏乱,二者之间哪个更厉害些?”
魏征答道:“君主清明则善恶赏罚得当,臣下如何能够作乱!如果不清明,放纵暴虐刚愎自用,即使有良臣在身旁,又有何作为?”
李世民反问道
魏征喘了几口气,也不管其他人有脸色,继续说道道:“陛下在贞观初年惟恐臣下不行谏,常常引导他们进谏,听到进谏便乐而听从。如今却不然,虽然勉强听从,却面有难色,谴惩渐多,威怒日厉。臣乃知贵不期骄,富不期侈,非虚言也,为此臣甚忧。前隋时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我朝今日也是不能相比。然隋自恃富足不顾以民生息,频繁劳作及征战,以至国家危亡,而我朝自知贫弱与民清静而使天下安定;安危之理,皎然在目…”
“前隋不停地征派赋税劳役,不停地东征西伐,以致祸乱将及而未觉。所以说照看自己的身形莫如使水静止如镜面,借鉴失败莫如看国家的灭亡。臣深望陛下能够借鉴隋的覆亡,除掉奢侈立意俭约,亲近忠良远离邪佞,罢征伐以民生息,持以勤勉节俭,方为善矣…臣觉得取天下诚属困难,而守成则为易,陛下能够取得较难的一步,难道不能保全较容易的吗?”
魏征的一番话,让上座的李世民为之一震,坐在下面的李业诩也不禁有些疑惑,今日魏征为何说这样的话?
“魏卿一席话,让朕恍然,”李世民站了起来,脸上满是恭敬之色,对魏征行了个礼,“朕并未察省这些年所行之错失,今日卿一说,顿悟也…”
见李世民如此,魏征用力地咳嗽了几声,又说道:“《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自陛下主政,十有余年,然而德化成效不尽人意,是因为陛下待臣下未尽诚信之故。今立政致治,必委以君子,事有得失,有时要询访小人。虽然君子也不能没有小过失,假如对于正道没有太大的害处,就可以略去不计较。既然称之为君子而又怀疑其不真诚,这与立一根直木而又怀疑其影子歪斜有什么不同?陛下如果真能慎择君子,礼遇信任予以重用,何愁不能达到天下大治呢?否则的话,很难保证危亡不期而至…”
听魏征再说这些,李业诩脑中突然蹦出一种想法来,他知道,历史上的魏征差不多就是这两年死的,看如今魏征的身体状况,是有衰败的迹象,难道是这位历史上有名的谏臣自知时日无多,今日趁此机会力谏李世民吗?还是另有其意?谁为君子?谁又有小过?此意定是不简单!
李世民看来今天心情真的不错,听魏征如此一番尖锐的话语,非常没有生气,反而一副感恩戴德的样子:“昔晋武帝平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接受台司的直谏,乃私语子孙,自以为明智,朕当不会如此。今得卿之谏,朕知过矣,当置此言于案几上,日夜警醒…”
李世民再对魏征行了一礼:“魏卿如此谏言,朕已经久未听闻!”
魏征答道:“陛下虚心纳谏,就一定会有上书言事者。大臣们愿为国徇身者少,爱惜自身的人较多,他们害怕获罪,所以不上书言事!”
李世民道:“朕何尝不虚心纳谏,朕今日还是说,即是以后,以事直谏,朕也不会责其罪,若大臣们议论国事而忤怒圣意,动辄处以刑罚,这与上刀山下火海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大禹给提意见的人行礼,正是为此,朕今日也是如此!”
李世民再问魏征道:“朕今日还有事问卿,自古以来有时是君主昏愦而臣下清明,有时又是君主清明而臣下昏乱,二者之间哪个更厉害些?”
魏征答道:“君主清明则善恶赏罚得当,臣下如何能够作乱!如果不清明,放纵暴虐刚愎自用,即使有良臣在身旁,又有何作为?”
李世民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