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磨剑 第六十六章 北方有战事
r />
  “陛下,程大将军此言差矣,如今天下太平,怎么可轻言杀戮…圣人云: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所以攻城掠地,事非得已…此等蛮夷小族,派使晓之以理,宣我大唐仁义之道,他们定会慑我天威,而止戈重新归附…”不知是哪位不开化的文臣,没看到李世民越来越紧皱的眉头,还在那里酸溜溜地咬文嚼字,放言不可用兵。

  “放屁,派你去宣教如何?”程咬金脑门青筋暴涨,口中骂骂咧咧道,“那些斛薛蛮人不把你卸成八块才怪…”

  “你,你,你…程知节,你怎可在老夫面前口出秽语,有辱斯文…”那文臣一张脸也涨的通红,一根手指抖索索地指着程咬金。

  李业诩不认识这位满口之乎者也的酸腐之士是谁。

  候君集趁殿上两人争论的时候,对着靠近的李业诩悄悄地说了大概情况,李业诩这才知道灵州斛薛部落叛乱,李世民在问策群臣如何应对。

  秘书监魏征提出,泱泱我上国,一个内附的小部落叛乱,不值得大动干戈派兵讨伐,我朝国库并不充盈,而战事消耗异多,太不划算。若对这么小的一个部落举兵征讨,定会死伤众多,两败俱伤,也会让其他部落心寒。只需派人去抚慰,晓之以理,威吓一番,他们就会知耻而返。

  很多文臣也持这种观点,说是偃武修文,重在教化,当以德服人;而朝中的武将和房玄龄等少数文臣则赞成武力讨伐。

  两帮人已经争论了大半天,也没个结果,只是武将之首,身居尚书右仆射的李靖却没表态。

  “够了,你们还要这样无休止地争吵下去吗?”上座的李世民猛拍案几,暴喝一声,把悄悄私语的李业诩和候君集都吓了一跳。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李靖出列,“陛下,老臣有一言…”

  “爱卿但说无妨,”李世民看到李靖出来说话,阴沉的脸上有了隐隐的喜色。

  “贞观三年,突厥寇边,朝议时臣即建言出塞击之,当时也有人讲圣人云云之言,谓之不可妄动兵戈,轻言杀戮,而应派使议和,与今日如出一辙!若不是老臣坚请出师,扫清突厥威胁,生擒颉利,多族内附,何以平突厥百年之患?如今斛薛这样一个小小的部落都敢公然反叛,攻击我兵营,杀我大唐官兵和百姓,挑战朝廷权威,视我天朝何物?若不施以铁腕政策,将其镇压,朝廷的威信定将扫地,大唐在周边属国中好不容易树起的权威将受到挑战,其他部落必定群起而效仿,那北疆又将不得安宁了…所以老臣认为,我们别无选择,必当派兵进剿…臣愿领兵平叛!”

  李业诩有些讶然,心里不明白,大唐境内有叛乱,派兵进剿是理所当然的,如此显而易见的事,怎么还会有人反对?也不知上次讨论北击突厥那么大规模的征战时,会是如何的一般争吵。

  真不明白那一帮酸腐的文臣脑子里在想什么的?遇兵乱竟也还要偃武修文,听之任之?而且还是那个以忠谏直言而在历史上留下鼎鼎大名的魏征率先提出的?

  李靖此话一说完,房玄龄也上前奏道,“臣同意李相的观点,斛薛部的叛乱,不能放任不管,当以派兵进剿,杀鸡骇猴,以镇其他部落,扬我国威,臣附议…”接着中书令王珪、刑部尚书李道宗、兵部尚书候君集也出列发表自己的意见,都支持出兵征讨平叛,几名武将争着要领兵出征。

  李世民终于舒了一口气,此前一直盯着李靖使眼色,哪知道这老狐狸这么沉得住气,待朝堂上这么大臣吵了老半天才发表自己的看法。谁都知道,李靖这位以军功而进封为尚书右仆射的老臣,生性耿直,但从不轻易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