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袍哥
�舱去。

  武岳阳一行四人凑到舱门口,观察着外面的动静。

  左右的大船各自绕了一个弯,向小船靠拢过来,正前方的大船也是调换过船头,在正前方挡住小船,三条大船这么成品字形从三个方向将小船合围在当中。

  三条大船已经钉死了小船。艄公老孙把着船舵,心中暗暗叫苦,拱手喊道:“咱是拜码头的兄弟,和兄弟穿一样的袍子,自己人呐!”

  先前大船上喊话的那人走到船尾,撩开黑色衣袍的前摆,打算要跳到小船上来,可是江上风浪大,船颠簸得厉害,那人退后几步,就要借着冲劲跳过船去,被身旁的一个手持鱼叉的渔夫样老汉拉住,“郝老六,风浪这么大,可使不得。”

  郝老六看了看滚滚江水,禁不住打个寒颤,他打量了艄公老孙一番,“自己人?你拜的是哪个码头?”

  艄公老孙想了想,说道:“邛崃码头。”

  “堂口呢?”郝老六居高临下审问道。

  “……兄弟拜的是邛崃码头信武堂的香火。”

  郝老六又问:“没入排吧?”

  “没入排,兄弟还只是个跳滩的。” 艄公老孙挺胸答道。

  “排”指的是哥老会中的内部分工。哥老会按地域分布成若干码头,本着“官绅不与役夫同伍”的原则,每个码头又按袍哥的身份地位分成“仁、义、礼、智、信”五个堂口:“仁”字堂口专门接纳有面子有地位的达官贵人;“义”字堂口则接纳家财丰厚的绅士商家;“礼”字堂口接纳的多是兵匪士卒——所谓“仁字讲顶子,义字讲银子,礼字讲刀子”;至于智、信两堂多由夫役苦力组成,这两堂的袍哥都是难以维持温饱、身份最为低微的底层劳苦大众。有“仁字号一绅二粮,义字号买卖客商,礼字号又偷又抢,智字号尽是扯帮,信字号擦背卖唱”之谚,形象地概括出这不同堂口的特征。

  而不同堂口内部又按“排”划分确定出不同的等级和分工。每堂八排,以一二三五为上四排,六**十为下四牌。头排大哥即舵头,也称舵把子、老摇、社长,总领帮内大小事务;二排则由大家推举,称“圣贤二爷”,通常此人为人正直、重义守信,或管人事提拔,或为挂名闲职;收管银钱者为当家三爷;五排称“管家五爷”,分红旗五爷专掌传话派人,黑旗五爷掌刀杖打杀;六排“巡风六爷”,专司放哨巡风,侦查官府动静;八排掌管公会纲纪;九排称挂牌,登记会内弟兄排名;十排老幺,多是有身份背景的年轻后生,负责守门、跑腿办事和组织训练新人。四七两排曾出叛徒,为避忌,不立此两排。

  哥老会入会没什么要求,只要“身家清、己事明”即可入会,可是艄公老孙在“身家清”上出了问题,晚清蜀中兵荒马乱,老孙的父亲死得早,扔下郝氏五个兄妹。郝母为了将这五兄妹养大成人,毁节再嫁他人。哥老会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可收横刀跃马占山为王的山贼,可收持枪劫掠杀人无数的兵痞,可收地主乡绅土匪流氓,却唯独不收这几样人:偷人养汉的,青楼卖笑的,净身入宫的,母亲改嫁的。

  艄公老孙虽然屡被袍哥拒之门外,可他贼心不死,对于袍哥的事尤其用心,因此对于这些公会组织构成及浅显的切口都有所了解,当下见招拆招,一问一答,倒也没被难住。

  郝老六刚刚截了几条船,切口对过,全是吃这江河饭的袍哥弟兄,不得不放行。这回本以为截住了一条倥子船,却不想又是袍哥,他暗骂道:“他妈的,这江上来往的都是袍哥?老子吃了半天的江风,就不信碰不到一点荤腥!”

  郝老六虎着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