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前因后果
�让另一个老兵去老者尸身上去搜。另一个老兵只得上前去,在老者身上搜出一个巴掌大小的紫竹牌来,对着火把,看清上面写着‘戒牒’等字。那老兵见不是金银,转手丢掉,像躲避瘟神一般从老者尸身旁跳开。先前的老兵拾起戒牒紫竹牌,拉起道童,三人撤离了炼丹洞。”

  “炼丹洞就是那张献忠的藏宝洞吧?”武岳阳插口问。

  灰袍老人没有回答,他微微地点头道:“三人从城隍庙中的密道口钻出,大殿里早聚满了人。原来那匪兵首领孙可望迟迟不见这几个老兵回去,以为他们遇到了埋伏,便领兵来救。这几个老兵将前后经过对孙可望讲了,又将从炼丹洞里搜出的诸般物件交出,孙可望捏起紫竹戒牒来看了半晌,盯着道童问道:‘你师傅姓甚名谁?’道童不敢隐瞒,‘师傅从未对我说过他的名号和身世,不过有一年山上曾来过一个戒疤和尚,他似是到前山佛寺云游,不期遇到师傅,一眼认出,叫师傅‘陶潜’,两人密谈了好一会儿,我不知道这‘陶潜’是不是师傅的姓名。孙可望直勾勾地盯着道童,‘若真是陶潜,可就有意思啦。’他当即亲自下密道进入炼丹洞中去,查看了道童师傅的尸骸。孙可望返上来后立即令下属将古籍全部以木箱封装起来,带着劫来的财物,火速下山去了。”

  “他们没烧城隍庙?那道童呢?他被他们杀了?”姚青急道。

  “道童无父无母,是陶潜自山下捡来的,孙可望不知出于什么目的要带他回成都(注释1),哪只刚下天台山,在邛崃又遇到明军拦截,混战溃退中那道童不知所踪,孙可望只带回了那一箱子古籍和许多金银财宝。之后的事就没人知道了,不过根据前因后果,很容易猜出:孙可望得知张献忠要寻找藏宝之地,便将在天台山所遇之事详细说与张献忠听了,张献忠很快率兵上山来,加固拓宽了通往炼丹洞的密道,将多年掠夺的财宝尽数藏在洞中,并且为了封闭消息,他下令将搬运财物的兵卒尽数杀死,山下峡谷中埋着厚厚的一层白骨,从锈烂的兵器来看,有兵匪也有和尚。再后面发生的事你们大概也知道吧——张献忠在与前来围剿的清军决战,被清军肃亲王靖远大将军豪格部下护军统领鳌拜射死,这藏宝之地便成了孙可望独有的秘密。”灰袍老人眼望虚空道。

  “孙可望机关算尽,当真是计谋深远。”武岳阳道。

  “可成都很快被清军占领,孙可望先投明,后降清,他偷偷将天台山的藏宝地绘出图来,不想兔死狗烹,他被清军利用完,失去了价值,在一次随军狩猎中,被满人射死。他死后这藏宝图也便没了踪影,加上之前张献忠绘制的彭山江口沉宝羊皮图也匿迹多年,两份藏宝图成了那时最大的谜团。”老人道。

  “你和那些国军的特务都能找到这宝藏,定是因为孙可望那藏宝图流落到了你们的手里。”姚青道。

  “你最多只猜到了一半,那些特务定然得了孙可望的的藏宝图,这份藏宝图或许是从孙可望手里辗转得到的,我的却不是。咱们刚才说到那道童在乱战中不知所踪,其实是趁乱逃了开去,他一路乞讨,颠沛流离万里,受冰冻雨淋,烧坏了嗓子,到江西龙虎山时只剩了半条命。天师为他精心调养月余,才救他活转过来,可是那道童却从此变哑。幸好陶潜曾教他读书识字,他讨了纸笔,将天台山上发生的这些事,不分巨细,一一记录下来。那道童的师傅陶潜与龙虎山渊源颇深,他因此得以留在山中,这自不必说。只说龙虎山被陶潜盗去的三卷道经,事关我正一不传之术,确有必要尽快追回。无奈彼时天下动荡,满清入主中原,龙虎山自顾不暇,更兼那三卷道经被张献忠夺去后,随着张献忠兵败身死,那三卷道经也再无音讯,搜寻起来如大海捞针一般。直到前些年,不知何故,张献忠留下的藏宝图突现江湖,传闻藏宝图流入军中,被国军某部所得。那三卷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