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 向大明朝廷索要二百五十万两补贴】
>
  不过随着十六世纪之后火炮技术的提高,这种降低步兵机动力的东西就会变成敌方炮兵的靶子,显然“推着独轮车,前面加装一定厚度的铁板”也是无法阻挡炮弹的直射的。

  随着战争形式日趋近代化,战术机动的意义不断提高,士兵被要求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在战场上机动,这些降低部队机动能力且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也就不存在于欧陆战争中。

  首先,防具的目的是减少伤亡,火绳枪时代是有的,但到了燧发枪时代射速威力精度都有大幅提高,步兵的防具意义不大了。

  步兵不可能拿骑兵胸甲来用。

  其次就是战术机动性,无论是大盾还是胸甲或是大车都牺牲了步兵的战术机动能力提升硬防御力的手段,而近代以来因为火力提升,部队战术机动能力的重要性远高于聊胜于无的硬防御手段--再强的盾牌也扛不住火炮的威力。

  当然,并不是近代线列步兵就不用,防御作战时候肯定会设立胸墙,篱笆等工事。

  有战斗力的线列步兵必然是常备军,这就必然是有相当工业实力的国家才能维持的。

  这就跟古典时代的贵族骑士和征召农民的军队构成有本质的区别。

  其中区别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装备由国家统一配备。

  这样的背景下,大规模装备高品质防具基本上就是完全没有性价比的事情--量产的盔甲穿了也会被一枪打死。

  韦总裁是支持戴头盔的,虽然当时的技术条件批量生产有实际意义的头盔价格太高。

  但宝军人数少,海军三万,陆军总共只有七万人。

  头盔肯定要。

  欧洲这个时代的步军,前排是有板甲防护的,这种防御一是为了防御肉搏战,第二就是为了防弹。

  滑膛枪和17世纪陆续量产装配的各种早期燧发枪已经到了百码之外就能击穿士兵板甲的能力。

  所以在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后期和英国内战中,很多部队即使是前几排也不穿铠甲。

  西方并不是没有考虑过战车,胡斯战车就是例子。

  但是这种东西大大的拖下了军队的速度,更糟糕的是,当年面对土耳其大征服的时候,胡斯战车没能发挥其作用,所以后期战车在主力作战上的作用就越来越不受重视。

  而铁板这类的,目前没见过,但是欧洲人进行围城战和攻城战会使用类似于麻袋一般的土木工事。

  这些方式要比日本那种木楯或者竹捆要更有效率,而且日本人的铁炮是由火绳钩枪发展而来,实际上在威力上不如欧洲的滑膛枪,东亚几国的火枪都是由两牙的火绳钩枪发展而来,只有清代因为西征蒙古,获得了土耳其方面传过来***的赞布拉式,鲁密铳等样式的***火枪。

  首先从战略上来说,厚重的大盾牌非常影响部队的行军能力,制作这些盾牌也很昂贵。

  从战术上来说,排枪时代的火枪命中率很感人,而且步兵价格便宜,没必要给予更多的保护。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为了机动。

  因为排枪时代比以往冷兵器的机动力是革命性的飞跃,士兵脱掉了沉重的盔甲,并经过统一严格训练,军官也在陆军学校经过系统学习,战争开始进入科学化,协调能力更是有了质的进步。

  在这种新的战争方式中,军队在战场上行动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