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计划
��美航空集团达成合并交易,组成全新的也是全球最大的航空运营商。

  本来两者没什么相关,可杨橙曾经看到的一则新闻,关于伯克希尔公司低调入场航空股,增持美国航空股票。

  当时杨橙随口说了句,“巴菲特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而他那位玩股票的朋友听到后,嗤笑调侃道,“这又不是第一次了。”

  两人之所以有此对话,完全是因为当年巴菲特曾‘重仓’入股全美航空,耗资近4亿美元,购入全美航空优先股,现在的4亿对巴菲特不过九牛一毛,但那是20多年前,当时巴菲特的全部身家不过30多亿美元,结果巴菲特刚进场,股票便开始下跌,几年后,这只股票净值跌至千万美元,可谓损失惨重。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巴菲特曾‘发誓’绝不再碰航空股,并称航空公司的定价和竞争策略简直就是自杀。

  这些话有泄愤的因子存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美国航空业正处于群雄割据、乱战四起和急速扩张的时期,就连那位准备竞选总统的大嘴巴川普,都曾有一家川普航空(后来卖给了全美航空)。

  虽然最终,巴菲特还是以2亿多的盈利出手,但直到07年金融危机到来之时,依旧对航空业耿耿于怀。

  当然了,对于经常180度大转弯的巴菲特,大家早已习惯,这次不动声色的购入美国航空的股票,让杨橙从中嗅到了一丝味道。

  什么味道?

  金钱的味道!

  没人比杨橙更清楚,未来两年,巴菲特向那些多次唱衰他的人们,充分证明了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如果跟上巴菲特的脚步,赚钱是必然的,可这时的杨橙却想的更远。

  曾经,老股神提出过一条名为“护城河”的理论:

  选择投资的公司时,要考虑的最重要标准是这家公司有没有“护城河”,并是否有能力维持“护城河”的宽度,让其他对手不可能参与竞争。

  当然,并不是要看公司利润是否每年都在增长,因为盈利波动是正常现象,而是看“护城河”是否越来越宽,越来越牢固,这才是是否投资这家公司的根本原因,如果“护城河”开始枯萎,变得脆弱时,风险就会加大。

  而美国航空业经历了前期的扩张和兼并重组之后,便具有了坚不可摧的两大“护城河”:外部竞争无法进入,内部各大航空公司股东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共同抵御外敌,“和气生财”的行业氛围慢慢形成。

  再联系到最近油价波动,虽然产量和市场需求都在增长,但长远来看,供应增量远大于需求增量,供需差屡创新高,而华尔街预测美联储有再次加息的打算,这预示着美元持续走强,那类似原油在内的以美元为计价方式的大宗商品将“惨遭血洗”。

  而油价走低对于航空业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因为燃油在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占比高达30%,油价与航空公司利润理论上是呈负相关系的,巴菲特选择此时入场的原因便不必多说了。

  想明白了前因后果,那喝汤还是吃肉的问题还是问题吗?恐怕没人会选择喝汤吧,喝个水饱用不了多久还会饿,哪里有吃肉痛快,他不怕吃撑了,顶多运动运动慢慢消化,可饿了就没有更多的饭给你吃了。

  不仅如此,他还要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孤零零一座城立在哪里,四周一片平原,怎么看怎么没有安全感,他现在的一切都得益于家族,可没谁敢保证家族永远繁荣昌盛下去,‘富不过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