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乡有野贤
�里外。荀贞举目观瞧,见里门上挂一横匾,上写“养阴里”三字。

  里监门在塾室内见了他们,忙从席上跳起,穿上鞋子,急忙忙出来趋拜相迎。——荀贞一身官衣,带青绀绶,配半通印,高头骏马,数人相从,这里监门虽不认得他,却也知必是一个少贵吏员。他拜倒在地,伏头说道:“小人养阴里监门,拜见贵人。”

  “起来吧。我乃本乡新任有秩,今日上任,来此拜访三老宣父。”

  听得是本乡新任的有秩,那里监门忙又恭恭敬敬地拜了两拜,这才起身,低眉呵腰,说道:“前日谢君走时,令人传谕诸亭、各里,说君不日即来,命小人等拥慧相迎。本想着君还会再过几日才来,不意今天就到了!谢君离任时,乡民如群羊失主,无不惶然,不知相从,在听说君任繁阳三月、治化一方,夜闻警鼓、雷霆击贼后,方才神主渐定,尽皆翘足相待,盼君早来。今君来也,乡民之幸。”

  荀贞颇觉异然,打量这里监门,心道:“一个监门竟有如此文辞?”问道,“你读过书么?”

  “年少时读过乡学,后宣父辞官归里,教诲后生,小人慕父德学,遂从学至今。”

  “噢!原来你是宣父的弟子。”

  “宣父门下数十百人,弟子唯十人耳。小人思钝愚笨,勉强附骥尾而为一门生已。”

  “亲授业者为弟子,转向传受者为门生”,弟子是老师亲传,门生是再传弟子。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年纪大的长者,当门下弟子多时,做不到每一个都亲自面授,便只能再由其弟子来代师授课。大儒郑玄最初投学马融门下后就是“门生”,三年没有见过老师的面,只能听其弟子转相授业。

  荀贞啧啧称奇,一个门生就有此等学识,那么那“十个弟子”又是何等人物呢?他对宣博的了解只限於其人经历,对他的学问并不清楚,当下决定和这里监门多聊几句,问道:“你在宣父门下,都学了什么?”

  “父从师阳翟郭氏,精通《小杜律》。小人在父门下首学者,便是此律。”

  《小杜律》是阳翟郭氏的家传。所谓“小杜”,是和“大杜”相区分的。前汉武帝时先后任廷尉、御史大夫的杜周与杜延年父子皆明习法律,时人称杜周为大杜,杜延年为小杜。此父子二人皆有律学传世,杜周所传是《大杜律》,杜延年所传自然就是《小杜律》。

  “律”和“令”虽并称“律令”,但却是两种不同的法典,“律”是禁止法,是对犯人的惩戒法,是刑罚法典;“令”是命令法,是行政法,是非刑罚法典。和“令”相比,“律”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律令”是死的,是死条文,不会变,但“律令”本身不会执法,执法的是人,是人就有不同,或宽仁、或严苛,“治狱有宽严”,即所谓“罪同而论议”。同一个罪行,所欲活就“附生议”,所欲陷就“予死比”。律令的比附解释不同,传习便呈现分歧,遂有“章句”之出现。

  “章句”即“离章析句,求义明理”,本是儒生阅读古籍的一种分析方法,如《春秋》有《公羊章句》、《谷梁章句》。借用到律学上,也就出现了律章句,采用训诂学的方法分析汉律,阐发法制,《大杜律》和《小杜律》就是由此产生的。

  汉承秦制。有汉以来,对律法非常重视,前汉武帝“外儒而内法”,宣帝认为“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不可“纯任德教,用周政”,入本朝以来,虽儒家的学说传播越来越广泛,但律法的地位仍十分重要,有许多的世代衣冠,以明律法而出仕高官的律法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