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四章 请罪邀功的首相大人
不过。虽然简政是为了节流,但他却很有分寸,只是减少地方官,尤其是吏员的数目,通过减员的方法来减轻薪水开支,但对国防军的投入却一点也没减少。</p>
因为沈世明很明白,能被国务院指挥的国防军,是国家稳定的根本,更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是万万不可轻易动摇的,所以什么都可以动,唯有军队不能动!</p>
在节流的同时,沈世明也很注重开源,比如说他把土地税挪用,不再兴建大规模的教育设施,而是以这笔钱当本金,再联合一批徽商,搞了一个国务院控股的兴业银行,专门给一批大地主、旧官僚还有人脉广的知识分子放贷,鼓励他们兴办实业。</p>
为了让那批人接受他的好意,他不但通过国务院控股的兴业银行放贷,还找人尽心尽力的牵线搭桥,给借款人开办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让他们能一路绿灯,能够尽快的回本赚钱。</p>
由于这时期的中国境内正是战乱刚平的恢复期,又有新技术当推动力,对外贸易更是如火如荼,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飞腾阶段,可以说随便做什么都赚钱。</p>
在这种氛围下,尤其是当官之路狭窄的情况下,这批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志的旧官僚跟守旧的知识分子,干脆借着沈世明搞出来的这个东西下台阶,以实业兴邦的口号投入到下海经商的大潮。</p>
资本的魅力是无穷的,当他们放下身段投入商海之后,他们很快就被这种新的刺激所征服,什么仁义谦让之类的全部都扔掉了,对利润的渴求成了第一位的。</p>
虽然因为时间还短,加上中国太大,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也过低,还没有让全国人民进入全民经商的大潮,但至少在一些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经商赚钱却已经成了一股风潮,大大的冲击了当地原有的社会秩序。</p>
其实,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广大知识分子放下成见经商,进而形成一股经商下海的风潮,也是多种合力使然。</p>
首先,自然是稳定的社会大环境。</p>
当李永吉成立中华帝国,进而统一全国之后,虽然还有一些地方是所谓的自治省,但由于中央朝廷拥有绝对强势的武装力量,又取消了所有的国内关卡,整体环境是和平的,这为商业兴盛提供了最基本的外部条件。</p>
其次,就是开放国门的经济政策。</p>
中华帝国成立之后,经济方面实行的是全面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等于主动向外打开了国门。这样一来,国外商人就能更加方便的来到中国淘金。而外商的到来,不但带来了大量资金,也带来了大量的订单,等于是给中国增加了资金,顺便拓展了市场,刺激了中国的商业经营。</p>
这其中,结合了部分现代技术,拥有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功不可没,尤其是那些疗效显著的中国药,更是国际贸易的宠儿,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东西,为国家带来了大量利润的同时,也顺便带火了周边市场。</p>
再加上这时期不管是北美还是南美都在经历战争,导致新大陆的市场萎缩,而印度则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暴乱,也是元气大伤,所以欧洲各国干脆把贸易重心都投入到中国,加强了与中国之间的商贸往来。</p>
可以这么说,到了1864年,欧洲超过一半的对外贸易都是走的中国市场,等于是把大半个欧洲都变成中国货的倾销市场,而与此同时呢,大半个欧洲的黄金白银也随着中国货的输入,大量的流入了中�
因为沈世明很明白,能被国务院指挥的国防军,是国家稳定的根本,更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是万万不可轻易动摇的,所以什么都可以动,唯有军队不能动!</p>
在节流的同时,沈世明也很注重开源,比如说他把土地税挪用,不再兴建大规模的教育设施,而是以这笔钱当本金,再联合一批徽商,搞了一个国务院控股的兴业银行,专门给一批大地主、旧官僚还有人脉广的知识分子放贷,鼓励他们兴办实业。</p>
为了让那批人接受他的好意,他不但通过国务院控股的兴业银行放贷,还找人尽心尽力的牵线搭桥,给借款人开办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让他们能一路绿灯,能够尽快的回本赚钱。</p>
由于这时期的中国境内正是战乱刚平的恢复期,又有新技术当推动力,对外贸易更是如火如荼,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飞腾阶段,可以说随便做什么都赚钱。</p>
在这种氛围下,尤其是当官之路狭窄的情况下,这批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志的旧官僚跟守旧的知识分子,干脆借着沈世明搞出来的这个东西下台阶,以实业兴邦的口号投入到下海经商的大潮。</p>
资本的魅力是无穷的,当他们放下身段投入商海之后,他们很快就被这种新的刺激所征服,什么仁义谦让之类的全部都扔掉了,对利润的渴求成了第一位的。</p>
虽然因为时间还短,加上中国太大,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也过低,还没有让全国人民进入全民经商的大潮,但至少在一些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经商赚钱却已经成了一股风潮,大大的冲击了当地原有的社会秩序。</p>
其实,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广大知识分子放下成见经商,进而形成一股经商下海的风潮,也是多种合力使然。</p>
首先,自然是稳定的社会大环境。</p>
当李永吉成立中华帝国,进而统一全国之后,虽然还有一些地方是所谓的自治省,但由于中央朝廷拥有绝对强势的武装力量,又取消了所有的国内关卡,整体环境是和平的,这为商业兴盛提供了最基本的外部条件。</p>
其次,就是开放国门的经济政策。</p>
中华帝国成立之后,经济方面实行的是全面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等于主动向外打开了国门。这样一来,国外商人就能更加方便的来到中国淘金。而外商的到来,不但带来了大量资金,也带来了大量的订单,等于是给中国增加了资金,顺便拓展了市场,刺激了中国的商业经营。</p>
这其中,结合了部分现代技术,拥有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功不可没,尤其是那些疗效显著的中国药,更是国际贸易的宠儿,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东西,为国家带来了大量利润的同时,也顺便带火了周边市场。</p>
再加上这时期不管是北美还是南美都在经历战争,导致新大陆的市场萎缩,而印度则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暴乱,也是元气大伤,所以欧洲各国干脆把贸易重心都投入到中国,加强了与中国之间的商贸往来。</p>
可以这么说,到了1864年,欧洲超过一半的对外贸易都是走的中国市场,等于是把大半个欧洲都变成中国货的倾销市场,而与此同时呢,大半个欧洲的黄金白银也随着中国货的输入,大量的流入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