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寓教于军
�汉语拼音,也没有系统的教材,他们的学习效率很低,多是从三字经开始。而因为八股文的原因,后续的学习多是读四书五经,对于历史的学习,他们很多都是从评书之类的杂书得来的。</p>

  除非他们中有人家境殷实,能得到一些清朝允许流通的史书,否则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了解很少,能知道汉朝唐朝,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而很显然,就算他们得到所谓的史书,由于这时期流通的史书都是文言文,晦涩难懂,没有一定的时间跟知识积累,也是读不了的。</p>

  所以,当这些图文并茂且用白话文写就,显得通俗易懂的历史书呈现在他们面前后,立刻就吸引住了他们那文化的心,就算没有奖励,他们也会疯狂的汲取里面的知识。</p>

  人就是这样,你压根不认字,从来没读过书就罢了,一旦认识点字,读过书,年龄又不是那么大的话,那么对文化的渴求就会无比强烈,只要看到点文字就会扑上去反复的读,那种文化,在信息社会是无法想象的。</p>

  不过,毕竟这批人之前的受教育程度不一样,有的认字多,有的认字少,就算这些小册子都是白话文,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全看懂。因此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加上也是出于管理的需要,所以李永吉就把这批人按照中小学的班级管理体系一样,分成四人一组。</p>

  每个小组都会选出一个认字最多的人当组长,然后读书的时候,各个小组就按照分组集中在一起学习,通常都是由认字最多的组长来阅读以及帮其他人解惑,而如果小组长也遇到不会的,可以询问其他小组的组长,进行组与组的讨论。</p>

  简单说,就是把这批人分组,以小组为基本单元,而小组长就是这个单元小集体的首脑,小组长不但要领衔读书,组员的吃饭住宿等问题,也要小组长来安排。</p>

  这样一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分组读书不但给这些人有了事儿做,打发了时间,不至于无聊生事儿,还学习了更多的文化知识,且分组过程中自然的形成了基层组织。</p>

  比如读书组长在领衔读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建立了权威,实际上就是以后的下级军官,方便了以后的管理,以后进行重新编军制的时候,就可以从这批小组长里直接提拔更上一层的军官。</p>

  很明显,李永吉就是拿后世初中新生的组织原则来安排这批人,并不是按照军队的规矩来,且以利诱为主,之所以这样来,是因为李永吉暂时还缺乏有效的威吓手段,所以只能这样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效果么,是显而易见,十分有效。</p>

  当然,由于时间太短,彼此的熟悉程度还不够,目前只有最基本的四人小组,更高一级的管理建制还没出现。</p>

  也就是说,那两百人中,能称为领导的只有小组长,再上面就直接是李永吉以及他的下人李进宝,中间缺了几层领导层,不过这只是暂时的,以后肯定会在这个小组的基础上,用军事建制来重新安排。</p>

  另外,这些分组看历史小册子的方法,只是针对的是那两百个粗识文字的壮丁,对于那些身份是李永吉奴婢,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人,则另有安排。</p>

  奴婢中的中年女人跟成年人,由于素质实在太低,他们都被安排成了杂役,平时就是负责洗衣做饭这些事儿。</p>

  而那些孩子们,则被李永吉单独安排在一个院子里,也是四人一组,目前由李永吉亲自教导文化课,用的就是小学一年级课本,只不过把简体字换成了繁体字,其他都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