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浪迹天涯
��放进布袋里,陈氏几个人又接着打米饼,忙了一下午,终于把米饼都打完了。

  何家母子俩便留在林家吃晚饭,因为吃过晚饭后,还要蒸发糕。

  关于发糕的来历,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有一天,一位农家小媳妇在拌粉蒸糕时,不小心碰翻了搁在灶头上的一碗酒糟,眼看酒糟流进米粉中,小媳妇急得直想哭,可是她不敢声张,怕遭到公婆的责骂,只得把沾了酒糟的米粉依旧拌好放在蒸笼里蒸。谁知由于酒糟的发酵作用,这一笼糕蒸得特别松软可口,还有一股微微的酒香。于是,大名鼎鼎的发糕就流传开来,这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吧。

  陈氏他们要蒸的发糕有两种,一种是玉米发糕,一种是白面发糕。

  玉米发糕是用玉米面、小米面、面粉与白糖、干酵母混合后,倒入水,调成稀稠适中的面糊。然后在圆形的模具内薄薄涂一层油,目的是防沾。

  接着将面糊倒入模具内一半高,放在温暖处发酵。大约四十分钟后,面糊已经发至模具的九成满了。

  然后再在表面放上一些洗净用温水浸泡过的红枣和葡萄干,最后放入蒸锅大火蒸四十分钟左右便熟了。

  白面发糕则是将几个鸡蛋打散,跟面粉、糖加水和匀,在搅匀的过程中加入酵母,其余过程和玉米发糕一样。

  两种发糕都各蒸了两锅。蒸完后,天也晚了,包粽子来不及了,只有等到明天晚上。张氏母子俩便告辞,捧着发糕回家去了。

  这天是大年三十,大家都起得很早,因为今天活很多,会很忙。简单地吃过早饭后,便要开始杀鸡。

  这次不用小寒再目睹血腥暴力的杀鸡场面了,她在厨房烧水,陈氏和立夏两个人负责杀鸡。林进财则到村里杀猪的人家去买猪肉,省得跑到镇上买,而自家的猪打算留到明年盖房子时再杀。

  村里开始热闹起来,鸡飞狗跳的声音,猪的惨叫声,小孩子的喧闹声,声声入耳,烘托出村庄过年的欢乐祥和的景象。

  杀完鸡要褪毛,春分也积极地过来帮忙——他是个勤奋的好孩子,不能光看着爹娘哥哥姐姐在忙,自己坐等着吃呀。

  几人七手八脚地把鸡毛拔光后,陈氏负责把鸡内脏等收拾干净。

  小寒拿了一些面粉加水熬制成浆糊后,拿个碗装好,端到大门口,和立夏、春分开始往大门贴春联。

  小寒拿把小刷子蘸了浆糊往门边刷,然后立夏拿着对联往上贴,春分在后边指挥:“上面歪了,往左一点,再左一点。哎呀,过了,往右一点点,好了好了,正好。”

  贴横批时候就得站凳子上了,小寒够不着,自己扶着凳子,让立夏站上面,刷完浆糊再贴。同样的叫声又从春分的嘴里传出来,他的声音特别响亮,神情特别认真,就像一个真正的指挥官一样。

  贴完了对联,三兄妹站在门口那儿满意地欣赏着。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横批:人财两旺。

  春联是立夏写的,字迹虽显稚嫩,但已显出风骨——写字的人是个性格坚韧的人。

  内容却是小寒想的,乃是宋代苏轼与佛印之间的一段趣事:话说佛印虽是和尚,却不戒酒肉,性情放/荡不羁,言语诙谐幽默。有一次苏轼去拜访佛印,当时佛印蒸了一条鱼,看见苏东坡来了,欲和他开个玩笑,便想藏起来,可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东西藏,就随手藏到旁边的罄里,却被东坡瞧见了。

  东坡进来后假装不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