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碑文
的难民填充,比起凉州边地来,这边人口要稠密得多,而且越往东走,人烟越密,沿途鸡鸣犬吠声不断,实与本来的乱世景象格格不入。其余孩童舞长戟、妇人骑马事,亦让天水来的民夫们大开眼界。
到弘农时,建成的“杜公坞”全貌就可见了,见田让好说话,到这里,赵口等左右央求着,田让出面,使他们能得进入一屯民居内近距离仔细观察一番,出来时尽是一脸羡慕和兴奋,赞叹的话题直说过好几十里路去。
待入得函谷关,眼前景象又是一变,河南为邓季治下最繁荣之地,却并未建起一座坞堡来,民风与弘农相似,此外高冠遍地,长袖飘飘,从老到幼民众中独有的精气神,也随时能让外人感觉到。
雒阳城本是这支队伍行进的终点,到此后就该返转的。然待此地的县令韩嵩拿名册交接完羌氐、英烈骨灰后,羌氐奴自有得赏的功民到县衙领取,不用多费心,英烈骨灰却尚需役民搬运。韩嵩又对冀县来负责民夫事的文吏道:“本县尚需雇请役民将骨灰送至三崤山,不如贵县民夫牲畜、车辆便宜,请他等多行一程,可省去上下装运事。役钱自有本县中出,每位与钱三百文,或粮五十斤,如何?”
有钱粮可赚取,一路跋涉至此,再多走一小段又何妨?文吏便代民夫们应允下,请田让等卒兵暂留雒阳歇息,民夫们则再往三崤山去。
运送来的战死卒兵骨灰中,十余人户籍就出自本地,阵亡名册早到十数日,家眷已得信,出城时,有数十人悲悲啼啼地加入队伍中来,又有韩嵩领上百役民随行。
三崤山绵延起伏,埋骨地离雒阳不远,出城一个多时辰后,便已入山。一处山道上,赵口看见左右两旁的缓坡上尽是齐排的坟茔,约莫有数千座之多。
每座坟茔面前,都有一块小小的碑石。牛车路过时,道左有块碑石离得最近,上门刻着许多文字,赵口并不识字,先吆喝牛车停在道旁,待后面文吏上来后,央求念给他听。
那少年文吏烦不过老头,只得如实读道:“偃师县某亭某屯杨公,讳名双,本凉州武威人氏,初平三年选为辎辅兵。生前于军中立有小功两件,持勇守义,无违“勇卒七德”之事。初平四年,张济犯函谷关,时杨公随虎牙军郭石部驻守,丧于该役。殓尸时,身有六创,脾肺俱裂。此公焉不为勇卒、辎辅兵辈之表率乎?”
虽不识字,对碑文惯例大概赵口还是了解的,只知人皆得为死者隐,尚未曾闻过有人将死时的惨状也书在碑上的!
对死者后事如此肆意妄为,偏还能让卒兵们趋之若鹜,此非咄咄怪事?
咋舌不解间,韩嵩已领队直入。随队到地头,赵口又有幸得见卒兵们提起便满脸肃容的英烈碑,邓慕安初立时只有八面,如今已添至十六面,全用来铭刻战死者姓名的。
赵口等到时,尚有一位石匠搭高台,扒在一面英烈碑上刻字,地上亦有十余名石匠忙着制作各坟头用的小石碑。
英烈碑上除死者名字外,只各块碑首有一句话,文吏厌烦,不愿再念给赵口听,只是雒阳令韩嵩每次到此,都要再吟叹一遍,今又再仰首念道:
“丈夫挥戟踏马,殁于天下正事,岂有憾焉?”
读过字,韩嵩摇头晃脑好一阵,方才止住,冲石匠旁一位观望监督的老者道:“常老,天水之战新死难卒兵遗骸已到!尚烦请划定其等安埋地!”
常老年岁已高,须发尽白,精神却好得很,以洪亮的声音答道:“你等且拜大贤良师再来!”
天子奔曹操后,今邓季治下太平道早已无需再遮遮掩掩的,如韩嵩�
到弘农时,建成的“杜公坞”全貌就可见了,见田让好说话,到这里,赵口等左右央求着,田让出面,使他们能得进入一屯民居内近距离仔细观察一番,出来时尽是一脸羡慕和兴奋,赞叹的话题直说过好几十里路去。
待入得函谷关,眼前景象又是一变,河南为邓季治下最繁荣之地,却并未建起一座坞堡来,民风与弘农相似,此外高冠遍地,长袖飘飘,从老到幼民众中独有的精气神,也随时能让外人感觉到。
雒阳城本是这支队伍行进的终点,到此后就该返转的。然待此地的县令韩嵩拿名册交接完羌氐、英烈骨灰后,羌氐奴自有得赏的功民到县衙领取,不用多费心,英烈骨灰却尚需役民搬运。韩嵩又对冀县来负责民夫事的文吏道:“本县尚需雇请役民将骨灰送至三崤山,不如贵县民夫牲畜、车辆便宜,请他等多行一程,可省去上下装运事。役钱自有本县中出,每位与钱三百文,或粮五十斤,如何?”
有钱粮可赚取,一路跋涉至此,再多走一小段又何妨?文吏便代民夫们应允下,请田让等卒兵暂留雒阳歇息,民夫们则再往三崤山去。
运送来的战死卒兵骨灰中,十余人户籍就出自本地,阵亡名册早到十数日,家眷已得信,出城时,有数十人悲悲啼啼地加入队伍中来,又有韩嵩领上百役民随行。
三崤山绵延起伏,埋骨地离雒阳不远,出城一个多时辰后,便已入山。一处山道上,赵口看见左右两旁的缓坡上尽是齐排的坟茔,约莫有数千座之多。
每座坟茔面前,都有一块小小的碑石。牛车路过时,道左有块碑石离得最近,上门刻着许多文字,赵口并不识字,先吆喝牛车停在道旁,待后面文吏上来后,央求念给他听。
那少年文吏烦不过老头,只得如实读道:“偃师县某亭某屯杨公,讳名双,本凉州武威人氏,初平三年选为辎辅兵。生前于军中立有小功两件,持勇守义,无违“勇卒七德”之事。初平四年,张济犯函谷关,时杨公随虎牙军郭石部驻守,丧于该役。殓尸时,身有六创,脾肺俱裂。此公焉不为勇卒、辎辅兵辈之表率乎?”
虽不识字,对碑文惯例大概赵口还是了解的,只知人皆得为死者隐,尚未曾闻过有人将死时的惨状也书在碑上的!
对死者后事如此肆意妄为,偏还能让卒兵们趋之若鹜,此非咄咄怪事?
咋舌不解间,韩嵩已领队直入。随队到地头,赵口又有幸得见卒兵们提起便满脸肃容的英烈碑,邓慕安初立时只有八面,如今已添至十六面,全用来铭刻战死者姓名的。
赵口等到时,尚有一位石匠搭高台,扒在一面英烈碑上刻字,地上亦有十余名石匠忙着制作各坟头用的小石碑。
英烈碑上除死者名字外,只各块碑首有一句话,文吏厌烦,不愿再念给赵口听,只是雒阳令韩嵩每次到此,都要再吟叹一遍,今又再仰首念道:
“丈夫挥戟踏马,殁于天下正事,岂有憾焉?”
读过字,韩嵩摇头晃脑好一阵,方才止住,冲石匠旁一位观望监督的老者道:“常老,天水之战新死难卒兵遗骸已到!尚烦请划定其等安埋地!”
常老年岁已高,须发尽白,精神却好得很,以洪亮的声音答道:“你等且拜大贤良师再来!”
天子奔曹操后,今邓季治下太平道早已无需再遮遮掩掩的,如韩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