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一诺千金,诚信为本(二合一大章)
�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而卢德双现在,就是在学季布,明知道把钱给绑匪,是一种很傻的行为,可他偏偏却这样做了,当然不是别人说的那样,他钱多的没处花,而是到了他这个地位,已经度过了财富原始累积的一个阶段,拥有前世记忆的他,现在已经根本就不用再为钱财而奔波,随便出几个点子,提前布局或者收购未来的大牛公司,财源还不是滚滚而来。

  卢德双之所以如此,不为其他,只为名声而已。

  因为在华夏传统商业历史的管理遗产中,最值得骄傲和推崇的可能要算“诚信为本”了——几乎人人都说,华夏传统商人跟商业组织的成功,都是来自于恪守“诚信为本”的原则。

  无论是有名的晋商、徽商、宁波帮等商帮,还是传统老字号全聚德、同仁堂、张小泉等商铺,都异口同声的宣称:遵守“以义制利和诚信为本”商业原则,是其辉煌商业成就独一无二的独门暗器,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商业评论家们也加入到了鼓动中:财源滚滚的商业制胜之道,是来源于“诚信”的竞争能力。即使是客户跟消费者也津津乐道的告诉我们:愿意购买或消费商业产品的理由,是因为商家的“价格不二、童叟无欺”

  这一切,使得我们不得不相信:华夏传统商人跟商业组织的成功,来自于“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跟原则;而华夏传统商人和商业组织的成功史,就是一部“诚信”竞争史。

  然而,我们被蒙蔽的好苦,因为华夏传统“诚信为本”的商业原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遵守规则、公开公平”的市场信用原则,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的两回事。

  事实上,华夏传统“诚信”是一种人格信任,而非制度信任,君臣恩义、父子孝义、朋友侠义,都大于社会的规则和正义。

  “诚信”所遵循的是基于熟人之间的“私德”,而非基于社会规则制度的“公德”,这是一种人格、亲情、熟人之间“投桃报李、你来我往”的华夏式的诚信,它不但不支撑现代商业市场公平公开的信用规则,相反,备受赞赏的“代君受过、替父隐恶、为友杀人”的传统诚信道义,体现在商业竞争中,就成为了鼓励破坏市场公平公开信用规则的行为。

  因此,真实的华夏传统商业竞争史,并不是一部“诚信竞争史”,而是一部“权谋竞争史”。

  当百年西方管理已经使用计划、战略、效率等词语,描述企业的方向与竞争能力时,百年华夏的传统商人跟商业组织,却一直坚信,并宣称:只要遵循“诚信为本”的原则,利润就会滚滚而来!

  但是,不得不说,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华夏传统商人虽然一直高声宣称必须“诚信为本”,但要想搞懂它的确切含义,却并不容易,因为“诚信为本”在进入新世纪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