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三章 不为所动
陪,将军请见谅。”
刘墉失望之极,只得勉强道:“都督请便。”
看着周瑜掀帘而出,刘墉暗自叹气,不知一会儿回去如何向小乔交代。刘墉想着读的《三国》中周瑜的确极是忠心,一生只娶了小乔为妻,再没有其他姬妾的。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周瑜娶了别的女子,论才貌自然远不及小乔,那会不会结果也不一样呢?抱着一丝希望,刘墉又对鲁肃道:“子敬兄,周都督当真发誓只娶一妻么?”
鲁肃深深地看了刘墉一眼,神秘一笑道:“刘将军,以你的才智、见识,岂会不知公瑾心中所想?他有没有发过誓要紧么?依在下所见,其实刘将军的心中也早知道公瑾是不会答应此事的,对么?”
刘墉苦笑道:“子敬兄,想不到你竟也把刘墉的心看得透透的。”
鲁肃微笑道:“公瑾、将军其实和在下一样都是心知肚明。既然无结果,将军又何必强求呢。”
刘墉叹气道:“子敬兄,如果是我自己的事我决不会如此的。哎!我想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也要尽力而为啊。”
鲁肃感动道:“刘将军,恕我直言,你若先去见我家主公,若能结交盟好,再游说都督,此事才有极大可能。如今将军反其道行之,怕是没一点希望了。”
“我没有先去见孙将军自有原因。”刘墉神色黯然,稍顿了顿,敛容对鲁肃又道,“子敬兄,在下提议的结盟抗曹之事还望你好生斟酌。若不相互为援,只怕你我早晚皆会被曹操逐一击败,到时便悔之晚矣。我知周都督对在下并无好感,但此事关乎江东生存,万不可意气用事啊。先生智计突出,深谋远虑,与刘墉所想如出一辙,不可不小心行事啊。”
鲁肃愕然道:“刘将军知道鲁某所想?”
刘墉点了点头道:“早在曹公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子敬兄便为孙将军献上一策,言道袁绍必败,曹公必一统北方之地。孙将军若要保全江东基业,必得先与刘表联盟,与曹公三分天下,然后伺机先伐黄祖,再灭刘表,占据荆、益二州,进可虎视中原,建功立业;退也可与曹操划江而治,从容自保。可惜,孙将军不为所动,笑而不语。子敬兄可知为何?”
鲁肃点了点头,叹气道:“刘表与孙将军有杀父之仇,又怎会与之结盟。”
“虽有俗语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谋大局者不计小失。孙将军虽有凌云之志,却也放之不下。不过也是,换作刘墉只怕也是这样。”刘墉感慨了一番,又道,“孙将军虽与刘荆州有深仇大恨,与刘墉却无冤无怨,两者结盟有何不可?公瑾何必要拒之千里。”
鲁肃深有同感,颔首赞许,沉默片刻又道:“此番言论将军为何要先说与公瑾,而不是当面说与我家主公?”
刘墉解释道:“记得伯符将军临终嘱咐孙将军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刘墉心想,孙将军反正也要听从公瑾的建议,因而自以为是先来说服周都督,哪知……”刘墉不由深深叹了一气。
鲁肃笑道:“刘将军所言虽是不错,但那已是前年之事。而今我主有鸿鹄之志,踔绝之能,胸中自有韬略,岂是旁人所能左右?”
刘墉恍然大悟,是啊,孙权可不就和曹操一样,每次都会装着要听臣子的意见建议,其实他的心中早就有了应对之策,只不过是做做样子来印证自己的想法而已,如果臣子的建议与我一致便欣然采纳,如不一致则是默不作声,让人再议。
刘墉欣喜异常,拱手道:“多谢子敬兄提醒。刘墉此间事一了便至柴桑面见孙
刘墉失望之极,只得勉强道:“都督请便。”
看着周瑜掀帘而出,刘墉暗自叹气,不知一会儿回去如何向小乔交代。刘墉想着读的《三国》中周瑜的确极是忠心,一生只娶了小乔为妻,再没有其他姬妾的。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周瑜娶了别的女子,论才貌自然远不及小乔,那会不会结果也不一样呢?抱着一丝希望,刘墉又对鲁肃道:“子敬兄,周都督当真发誓只娶一妻么?”
鲁肃深深地看了刘墉一眼,神秘一笑道:“刘将军,以你的才智、见识,岂会不知公瑾心中所想?他有没有发过誓要紧么?依在下所见,其实刘将军的心中也早知道公瑾是不会答应此事的,对么?”
刘墉苦笑道:“子敬兄,想不到你竟也把刘墉的心看得透透的。”
鲁肃微笑道:“公瑾、将军其实和在下一样都是心知肚明。既然无结果,将军又何必强求呢。”
刘墉叹气道:“子敬兄,如果是我自己的事我决不会如此的。哎!我想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也要尽力而为啊。”
鲁肃感动道:“刘将军,恕我直言,你若先去见我家主公,若能结交盟好,再游说都督,此事才有极大可能。如今将军反其道行之,怕是没一点希望了。”
“我没有先去见孙将军自有原因。”刘墉神色黯然,稍顿了顿,敛容对鲁肃又道,“子敬兄,在下提议的结盟抗曹之事还望你好生斟酌。若不相互为援,只怕你我早晚皆会被曹操逐一击败,到时便悔之晚矣。我知周都督对在下并无好感,但此事关乎江东生存,万不可意气用事啊。先生智计突出,深谋远虑,与刘墉所想如出一辙,不可不小心行事啊。”
鲁肃愕然道:“刘将军知道鲁某所想?”
刘墉点了点头道:“早在曹公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子敬兄便为孙将军献上一策,言道袁绍必败,曹公必一统北方之地。孙将军若要保全江东基业,必得先与刘表联盟,与曹公三分天下,然后伺机先伐黄祖,再灭刘表,占据荆、益二州,进可虎视中原,建功立业;退也可与曹操划江而治,从容自保。可惜,孙将军不为所动,笑而不语。子敬兄可知为何?”
鲁肃点了点头,叹气道:“刘表与孙将军有杀父之仇,又怎会与之结盟。”
“虽有俗语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谋大局者不计小失。孙将军虽有凌云之志,却也放之不下。不过也是,换作刘墉只怕也是这样。”刘墉感慨了一番,又道,“孙将军虽与刘荆州有深仇大恨,与刘墉却无冤无怨,两者结盟有何不可?公瑾何必要拒之千里。”
鲁肃深有同感,颔首赞许,沉默片刻又道:“此番言论将军为何要先说与公瑾,而不是当面说与我家主公?”
刘墉解释道:“记得伯符将军临终嘱咐孙将军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刘墉心想,孙将军反正也要听从公瑾的建议,因而自以为是先来说服周都督,哪知……”刘墉不由深深叹了一气。
鲁肃笑道:“刘将军所言虽是不错,但那已是前年之事。而今我主有鸿鹄之志,踔绝之能,胸中自有韬略,岂是旁人所能左右?”
刘墉恍然大悟,是啊,孙权可不就和曹操一样,每次都会装着要听臣子的意见建议,其实他的心中早就有了应对之策,只不过是做做样子来印证自己的想法而已,如果臣子的建议与我一致便欣然采纳,如不一致则是默不作声,让人再议。
刘墉欣喜异常,拱手道:“多谢子敬兄提醒。刘墉此间事一了便至柴桑面见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