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两年之约
�,帐下文臣武将莫不甘心效命。如今孙权羽翼渐丰,已成曹公大敌也。”
“是啊。”刘墉也是一叹,“如此说来孙策亦非等闲之辈。临死前将江东基业托以其弟孙权而非自己亲子,并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以大局为重,公而无私,大义凛然,当真是英雄气慨。”
两人感叹了一番,陈登又问道:“崇如不远千里而来,不是仅为答谢为兄吧?”
刘墉也不否认,点点头道:“正是。小弟此行其一是担心元龙兄身体康健;其二是有要事与兄相商。”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给陈登,又道,“此是圣上托给小弟的血诏摹本,元龙兄请看。”
陈登接过来一看,愕然道:“圣上封你为荆州牧、益州牧?”
刘墉叹了口气道:“此诏虽是圣上亲书,但一来曹操若知有此诏书,圣上处境危急;二来刘表、刘璋拥兵自重,早有不臣之心,也决不会奉诏,因而小弟只能束之高阁,深藏府内,不敢示之以众。”
“可惜啊。”陈登也是一叹,问道,“不知崇如是何打算?”
“不瞒元龙兄,此次营救功败垂成,令圣上重回险地,让小弟肝肠寸断、心灰意冷……”
陈登插话道:“崇如,此事曹公讳莫如深,为兄只是略知一二,你为我细讲一下。”
“是!”刘墉一拱手,饮了一口茶,神色凝重,便将营救献帝的过程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
陈登听说献帝已到樊城却被刘表阻之不进,暗自叹息,说道:“为兄还以为曹仁是在半道上将圣上追回去的,哪知实情竟是这样……”呆了半晌,陈登又问道:“崇如经此一事,仍要跟从刘备么?”
刘墉摇摇头,意气纷发地道:“此事功亏一篑虽令小弟义愤填膺、伤心欲绝,却也令小弟惊醒。事事求与他人,事事听从他人,有的或能言听计从,有的却是弃之不用,更有甚者反而防范于你,戕害于你。小弟算是看明白了,求人不如求已。《易经》上也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而小弟已下定决心,从今往后不再跟从任何一方,而是自立门庭,自已当一回家,做一回主,我就不信,离了别人,我刘墉就不能重振大汉,实现国家一统?”
“崇如早该如此了。禅经有云,人贵自立,勿依赖人,勿强求人,他人无论亲疏,皆不可依赖。”陈登颔首一通称赞,又问道,“不知崇如对将来是何打算?”
“小弟意欲先与孙权结交盟好,伺机取荆、益二州,先与曹、孙三分天下,然后……”刘墉便将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和盘托出。
陈登的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愕然道:“此策审时度势、恢宏磅礴却切实可行,崇如是如何想到的?”
刘墉不好意思道:“此策并非小弟所想,而是诸葛孔明所献。”
“诸葛孔明?”陈登一呆,“为兄怎从未听说过此人。”
刘墉道:“此人年未及弱冠,隐居于襄阳隆中,寂寂无名,故不为人知。”
“想不到天下竟有如此少年英才。”陈登一叹,又道,“孔明之策揆情度理,谋划周详,可说建功立业之宏图伟卷。不过依为兄之见,崇如依此策行事只能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势,却难称霸诸强,遑论复兴汉室、重振朝纲了。”
刘墉对诸葛亮极是崇拜,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听了陈登所言惊愕万分,忙道:“元龙兄怎有如此说法?”
“是啊。”刘墉也是一叹,“如此说来孙策亦非等闲之辈。临死前将江东基业托以其弟孙权而非自己亲子,并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以大局为重,公而无私,大义凛然,当真是英雄气慨。”
两人感叹了一番,陈登又问道:“崇如不远千里而来,不是仅为答谢为兄吧?”
刘墉也不否认,点点头道:“正是。小弟此行其一是担心元龙兄身体康健;其二是有要事与兄相商。”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给陈登,又道,“此是圣上托给小弟的血诏摹本,元龙兄请看。”
陈登接过来一看,愕然道:“圣上封你为荆州牧、益州牧?”
刘墉叹了口气道:“此诏虽是圣上亲书,但一来曹操若知有此诏书,圣上处境危急;二来刘表、刘璋拥兵自重,早有不臣之心,也决不会奉诏,因而小弟只能束之高阁,深藏府内,不敢示之以众。”
“可惜啊。”陈登也是一叹,问道,“不知崇如是何打算?”
“不瞒元龙兄,此次营救功败垂成,令圣上重回险地,让小弟肝肠寸断、心灰意冷……”
陈登插话道:“崇如,此事曹公讳莫如深,为兄只是略知一二,你为我细讲一下。”
“是!”刘墉一拱手,饮了一口茶,神色凝重,便将营救献帝的过程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
陈登听说献帝已到樊城却被刘表阻之不进,暗自叹息,说道:“为兄还以为曹仁是在半道上将圣上追回去的,哪知实情竟是这样……”呆了半晌,陈登又问道:“崇如经此一事,仍要跟从刘备么?”
刘墉摇摇头,意气纷发地道:“此事功亏一篑虽令小弟义愤填膺、伤心欲绝,却也令小弟惊醒。事事求与他人,事事听从他人,有的或能言听计从,有的却是弃之不用,更有甚者反而防范于你,戕害于你。小弟算是看明白了,求人不如求已。《易经》上也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而小弟已下定决心,从今往后不再跟从任何一方,而是自立门庭,自已当一回家,做一回主,我就不信,离了别人,我刘墉就不能重振大汉,实现国家一统?”
“崇如早该如此了。禅经有云,人贵自立,勿依赖人,勿强求人,他人无论亲疏,皆不可依赖。”陈登颔首一通称赞,又问道,“不知崇如对将来是何打算?”
“小弟意欲先与孙权结交盟好,伺机取荆、益二州,先与曹、孙三分天下,然后……”刘墉便将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和盘托出。
陈登的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愕然道:“此策审时度势、恢宏磅礴却切实可行,崇如是如何想到的?”
刘墉不好意思道:“此策并非小弟所想,而是诸葛孔明所献。”
“诸葛孔明?”陈登一呆,“为兄怎从未听说过此人。”
刘墉道:“此人年未及弱冠,隐居于襄阳隆中,寂寂无名,故不为人知。”
“想不到天下竟有如此少年英才。”陈登一叹,又道,“孔明之策揆情度理,谋划周详,可说建功立业之宏图伟卷。不过依为兄之见,崇如依此策行事只能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势,却难称霸诸强,遑论复兴汉室、重振朝纲了。”
刘墉对诸葛亮极是崇拜,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听了陈登所言惊愕万分,忙道:“元龙兄怎有如此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