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容华英的劝诫
地说。
福老太爷起身,对着容华英行了个大礼,沉声说:“夫人能有今日,也不只是命好,是活得通透,看事明白。老夫倒是真糊涂了。夫人的话,老夫都记下了,回去定好好管教儿孙,让他们谨言慎行,挑好苗子用心培养,绝不给夫人添麻烦。”
“伯父能这样想,那就最好了。皇上皇后那边不必担心,他们当时没计较,如今也不会翻旧账,那件事过去了。”容华英说。
“都是托夫人的福。”福老太爷连忙说。他哪里想不到,当初秦玥和姚瑶懒得理会福蕊,就是看了容华英的面子?
福老太爷离开秦家,上了马车,抬手擦了一下额头的冷汗,深吸一口气。
他没有觉得容华英今日的敲打太过分,相反,他现在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容华英还肯见他,就说明没有因为福蕊的过错迁怒到他身上,愿意跟他说那么多肺腑之言,也是真心希望福家能好。福老太爷如此精明的人,怎么会听不出好赖话?再说,若容华英不是真心提点,根本就不必再理会他们。
福老太爷原先在福家,所有人都敬着,在商场上也没有什么对手,没有人跟他说过那些。也有一部分是环境的原因。他以前能接触到的,都是生意场上的商人,商人逐利不交心。
来了京城,环境变了,福老太爷看似谨慎不少,但其实并没有真的改变心态,不然也不会一门心思地想着怎么讨好容华英。
现在听了容华英那些话,福老太爷回头看看,他对儿女的教导多少参与了一些,但孙辈几乎没有真的管过,即便知道有些孙子孙女性格顽劣,但只要在他面前乖巧,他顶多就是不痛不痒地说两句。
可福蕊的事,如当头一棒,让福老太爷现在都有些后怕,因为若不是秦玥和姚瑶,若不是还有容华英的面子在,换了别的贵人,最后福家都可能因此遭殃。
他觉得容华英说得有道理,一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儿孙没有出息不可怕,顶多就是家族没落,至少还能有个平安,但若是出一个胡作非为的,惹出祸事来,家破人亡真的不是不可能!
但这本是可以避免的。有钱就能请到大户人家的嬷嬷,从小管教着,长辈上心约束着,就不会出什么大错。说到底,是福家家风不够严正,福老太爷对儿孙的管教不够用心,也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
再说福老太爷的儿孙考科举的事,虽说他花重金请了两个举人在家里供着,但他又没有真的严厉地督促儿孙。一个一个在读书这件事上面都很懒散,并不用心,只是做做样子,又安逸惯了,吃不了读书的苦,哪里能有出息?
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福家根本就没有能吃苦的!
容华英告诫福老太爷,重要的是人。只有福家有出息的子孙,才能真正振兴福家。否则再怎么投机取巧,终究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这日福老太爷回府后,召集所有儿孙,说了许久的话,两个意思,一个是肃清家风,每个人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要端正言行,不准惹是生非,一旦发现,绝不轻饶!还有一个,福家的科举之路,必须重视起来!儿子年纪大指望不上了,尚未成年的孙子,从今日起,必须心无旁骛地读书,不准接触生意上的事,不准耽于玩乐!重孙辈儿的,必须从小启蒙读书!福老太爷发了狠,把生意上的事都交给儿子,他亲自管着孙子重孙读书的事,他就不信,这么多孙子好好培养着,就出不了一个有出息的!
之后,容华英再没见过福蕊。又过了两年福蕊才嫁人,嫁的也是个商贾之家的公子,去了外地。而福老太爷逢年过节依�
福老太爷起身,对着容华英行了个大礼,沉声说:“夫人能有今日,也不只是命好,是活得通透,看事明白。老夫倒是真糊涂了。夫人的话,老夫都记下了,回去定好好管教儿孙,让他们谨言慎行,挑好苗子用心培养,绝不给夫人添麻烦。”
“伯父能这样想,那就最好了。皇上皇后那边不必担心,他们当时没计较,如今也不会翻旧账,那件事过去了。”容华英说。
“都是托夫人的福。”福老太爷连忙说。他哪里想不到,当初秦玥和姚瑶懒得理会福蕊,就是看了容华英的面子?
福老太爷离开秦家,上了马车,抬手擦了一下额头的冷汗,深吸一口气。
他没有觉得容华英今日的敲打太过分,相反,他现在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容华英还肯见他,就说明没有因为福蕊的过错迁怒到他身上,愿意跟他说那么多肺腑之言,也是真心希望福家能好。福老太爷如此精明的人,怎么会听不出好赖话?再说,若容华英不是真心提点,根本就不必再理会他们。
福老太爷原先在福家,所有人都敬着,在商场上也没有什么对手,没有人跟他说过那些。也有一部分是环境的原因。他以前能接触到的,都是生意场上的商人,商人逐利不交心。
来了京城,环境变了,福老太爷看似谨慎不少,但其实并没有真的改变心态,不然也不会一门心思地想着怎么讨好容华英。
现在听了容华英那些话,福老太爷回头看看,他对儿女的教导多少参与了一些,但孙辈几乎没有真的管过,即便知道有些孙子孙女性格顽劣,但只要在他面前乖巧,他顶多就是不痛不痒地说两句。
可福蕊的事,如当头一棒,让福老太爷现在都有些后怕,因为若不是秦玥和姚瑶,若不是还有容华英的面子在,换了别的贵人,最后福家都可能因此遭殃。
他觉得容华英说得有道理,一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儿孙没有出息不可怕,顶多就是家族没落,至少还能有个平安,但若是出一个胡作非为的,惹出祸事来,家破人亡真的不是不可能!
但这本是可以避免的。有钱就能请到大户人家的嬷嬷,从小管教着,长辈上心约束着,就不会出什么大错。说到底,是福家家风不够严正,福老太爷对儿孙的管教不够用心,也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
再说福老太爷的儿孙考科举的事,虽说他花重金请了两个举人在家里供着,但他又没有真的严厉地督促儿孙。一个一个在读书这件事上面都很懒散,并不用心,只是做做样子,又安逸惯了,吃不了读书的苦,哪里能有出息?
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福家根本就没有能吃苦的!
容华英告诫福老太爷,重要的是人。只有福家有出息的子孙,才能真正振兴福家。否则再怎么投机取巧,终究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这日福老太爷回府后,召集所有儿孙,说了许久的话,两个意思,一个是肃清家风,每个人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要端正言行,不准惹是生非,一旦发现,绝不轻饶!还有一个,福家的科举之路,必须重视起来!儿子年纪大指望不上了,尚未成年的孙子,从今日起,必须心无旁骛地读书,不准接触生意上的事,不准耽于玩乐!重孙辈儿的,必须从小启蒙读书!福老太爷发了狠,把生意上的事都交给儿子,他亲自管着孙子重孙读书的事,他就不信,这么多孙子好好培养着,就出不了一个有出息的!
之后,容华英再没见过福蕊。又过了两年福蕊才嫁人,嫁的也是个商贾之家的公子,去了外地。而福老太爷逢年过节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