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好评与差评
�怨的纠葛呢?没有,统统没有。在略去了人物的情感冲突后的电影,必然是一个空洞无物的华丽的肥皂泡,华而不实,空空如也。

  二是歌舞游离,纯属多余。

  《芝加哥》的结构是非常失败的,它有两张皮,一张皮是现实的故事,一张皮是幻想的歌舞。但这种隶属于不同体系的舞台能拼凑在一起吗?就像把脱口秀与歌剧拼成一起会样子?

  《芝加哥》中的歌舞场面与故事情节是双线进行、同步发展的并列结构,它不承担对情节的叙事的功能,它似乎只是对现实场面的歌舞化表现,因此,影片中一边用纪实的故事叙事,来交待情节,同时,杂以上述情节的歌舞版,因此,很多地方就显得不伦不类,简直像是一幅可笑的图解。

  像洛克茜与律师比利在大庭广众之下,向记者鸣冤叫屈的时候,一方面表现了现实中的镜头,另一方面,却提线木偶图解般地交待出罗丝被律师指挥演戏的实质,两个明显反差、不同体系的镜头,生硬地剪接在一起,相互排斥,相互打架,就像无声电影时期插进了明一样,既不能让观众领略到角色台词的内涵,也无法连贯地看到歌舞的酣畅淋漓。

  在最后一段法庭上辩论的长篇大论中,同样表现出导演的尴尬与无奈。一方面,法庭是写实的,另一方面,歌舞场面却是象征性的,两个根本无法融洽到一起的段落,被导演胡搅蛮缠地缝接到一起,恐怕连艾克最后也没有了信心了,无法处理好这两个场景间的排异性,不得不简单化地把歌舞表演挪到了法庭上来,让后台的女演员们搂住陪审团员的脖子,呵呵,想有创意、打破时空的界限,居然如此蛮不讲理地偷换时空概念也太显得黔驴技穷了吧。

  从某种意义上讲,歌舞片如鱼得水的地方,应该是对人物情感的咏叹与抒怀的地方,尽被《芝加哥》抛弃了。

  三是缺乏性格,避重就轻。

  这是影片情节失衡的必然副产品。

  洛克茜如何通过杀掉情人反思爱情是?如何看待对她的舍身包庇与救助,这种在狱中面临的问题,必定会给她一种脱胎换骨的激烈刺激,然而她没有,她的性格中,似乎对这种一个囚犯必然需要反思的问题视而不见,却依旧在狱中津津乐道成名与未来的飞黄腾达。

  维尔玛,尽管凯瑟琳.泽塔-琼斯除继续保持她不愧为天下第一美人的称号,并且用她的扎实的舞台表演功底,令观众对她的能上能下、纵横捭阖的表现叹为观止外,很难说她的性格中有独到的成份,从开始的趾高气扬的贵族气派,到后来的低三下四的哀乞求欢,直到最后以平常心邀请狱中女友共演绝色双骄,她的性格深处又有多少值得反思与玩味的地方呢?她所体现出来的不过是一个虚荣但还算善良的最大路货的本色罢了。

  律师比利,坦率的说,这部电影休杰克曼的表现还不如“金刚狼”有个性一些。不,对休杰克曼对比利的贪财的刻划也算是入木三分,但是,他的神经质的表现,都带有舞台上的夸张化、小丑化、简单化,他根本没有值得关注的复杂内心,这个人物除了他的游嘴滑舌之外,实在是一个空洞而简单的人物。

  这个电影中还有谁有性格?那个黑人的狱警?后来她好像不了了之了,有这样的故事发展的吗?整个一个没头没尾啊。

  不这个电影能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如果这个电影获得奥斯卡的最主要的最佳影片奖,那么,奥斯卡真是瞎了眼了(当然它本来就不耳聪目明)。

  这段长篇的影评最后署名是奥斯卡教皇”

  这篇帖子很快就火了起来,纷纷被各大网站论坛。不过,它后边的跟帖是骂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