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书生费密
�密揉了揉自己眼睛,以为是老刘乱说,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店铺一年怎么可能超过两千两银子?

  兄弟们做事比较厚道,将对方年收入只报了一千两银子,如此少了很多银子。

  令人吃惊的是掌柜也不敢分辨,口口声声声只是现在生意不好做,不像过去太平年月,如果在太平年月每年缴上二十两银子没有什么?

  老王呵呵笑了笑,摇头道:“掌柜的,你,你的身家大家不是不知道,过去你虽然很少缴纳赋税,但你贿赂官员的,何曾少了这二十两银子?”

  说道这个,胖掌柜来劲了,过去每年光份子钱要交上二三十两,这还不包括逢年过节,新官上任的时候花费。

  老王一听连声哈哈不已,现在不需要上交份子钱,现在只需要缴纳税赋,正大光明的,对大家都好。

  掌柜没有说什么,半道上费密问起份子钱,原来是过去官府合法收益,城里官差每年光份子钱就能够收上三五十两,如果论起其他收入,那更多了。

  费密目瞪口呆,想不到这样一个粮店一年居然有如此大的收入?

  官府征收商赋,想不到下面打了折扣,明明两千两一年的收入,报上去不过一千两,如此税赋少了一半。

  费密正在沉思,但随后被老王一句话壹住,比起集市上大爷,码头上上大爷,那才叫小巫见大巫。

  来到码头上,一艘艘乌篷船靠岸,两三个差役在码头征收税赋,没有缴纳关赋的需要缴纳关赋,已经缴纳的则不需要重复缴纳。

  每艘船靠岸,船老大跳上岸放下船锭,然后上报运的什么,价值多少?

  差役简单查核一番,对一些价值不符的进行核对,然后根据大项缴纳税赋。

  但明眼人发现,这些船老大数额常常少报,差役也不太深究,撕票缴费了事。

  看着港口停泊了三十余艘船,听老王说起过去轶事,费密目瞪口呆。

  过去码头归城中何大爷管,所有靠岸的,少则三五分,多则二三钱银子,特别是在赶集时节,一艘艘装满茧子船只驶过,每艘船足足收上五六钱银子。

  由于管着城内最大码头,何大爷家财万贯,良田千亩,每年光向衙门交的份子钱就足足两百两之数。

  …….

  如果最初还颇为疑惑,不论是在城里,还是在乡间,费密才发现小册子所说的千真万确。

  感叹之余,想起朝廷过去加征三饷,官府层层摊派,正如杨轩所说那样,这些民脂民膏本来应该用官府统一支配,但被这些豪绅、官员所贪墨。

  ……

  流民逐渐安顿,作为乡长的费密最初感到惊讶,一个乡足足安顿了一百多流民,有的流民有钱不愿向官府贷粮食,有的没吃的贷了粮食安顿。

  这几个月费密隔三差五的流民安置点跑,最初担心这些流民作乱,但半个月相处,发现大家多是老实本份的农民。

  大家吃得非常差,多半将贷来的粮食熬成米粥喝,连同山里面的采集的野菜吃。

  谈起为何成为流民,大家一个个悲愤不已,过去大家也有一个温暖的家,也有地,但官府横征暴敛层层摊派,每亩土地征收到三五钱银子,再加上地里粮食歉收,种地根本不划算。

  虽然其他地方非常乱,但本地地方安定,这在过去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