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铜墙铁壁
�山,地势异常艰险。

  为了防备流寇进攻,顺庆城防守面纱正逐步揭开。

  水军舢板船大队、运输大队穿梭于嘉陵江、涪江、渠江之间,为大军运输作战所需要的物资。

  王皋率领一个民团驻守四个城门,保证城内安全,警卫团、骑兵团驻防城中作为战略突击力量。

  在西山上布防的是郭崇烈第3团与洪正龙统领的一个民团,约四千余人,保卫着忠义军侧翼。

  以城北的村庄,山寨为中心,共构筑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则布置了樊明善第1团、姚之帧第4团、王之邦第10团、靳统武第11团与王高、温自让各率领的一个民团。。

  在2道防线上则布置了杨秉义第5团,刘惟明第6团、冯有庆第7团,与都及归、杨威各率领的一个民团。

  城墙上则布置了马鸣銮的炮团,共有60门2斤炮,由于采用铁模水冷却法,不但铸造合格率高(其他的合格率不到一成,现在可以达到九成)、成本极低、铸造大炮质量更好,完全可以对工事内部进行保护。

  而城内则是警卫团、游击团,负责维护城内治安秩序的一个民团,由杨轩过去长随王皋率领,以作为战略打击力量。

  城外共建立两道工事,第一道为车阵,第二道为壕沟陷马坑阵地。

  在明朝中叶随着鸟铳等火器大量运用,继戚继光之后大家开始使用车阵,也就是将所有马车、独轮车用铁索连接在一起,在野战中形成工事以阻挡对方骑兵的冲击。

  按照交战条例,本来应该将车阵放在最里面,在最外面挖掘壕沟陷马坑以阻挡鞑子骑兵,但为了吸引鞑子骑兵来攻,这次反其道而行之,如其他明军一样,在明处设置车阵,而在车阵后面挖掘一道道壕沟、陷马坑。

  步兵最初使用绊马钉,可以使用带柄震天雷(以后改为带柄手雷)在前面阻击,面对对方骑兵冲击之后退回阵地内防守。

  车阵依托周围村庄、地形、河流,将各营三轮车、自行车、独轮车、偏厢车连接在一起,防备对方骑兵冲击。

  每道壕沟宽约两米,中间更放有一根根削尖的木刺,用以阻挡对方骑兵的进攻。

  在这之后两两百余米开外有挖掘壕沟陷马坑,形成第二道防线。

  依托周围山地、村庄共挖掘三道壕沟与陷马坑。

  在壕沟周围有挖掘大量陷马坑、绊马索以防备流寇骑兵进攻。

  每道工事深处的山坡上,有设立多个虎蹲炮阵地,佛朗机炮阵地。

  在各个壕沟、或陷马坑上面,有用竹子编成一块块簸箕,上面有覆上一层泥土,人员可在上面自由行动,而战马踏在上面不能支撑则陷落其中(即便瘦小的蒙古马也有260-370公斤,若再加上马背上骑士、骑士身上的铠甲,战马承重远在350-450公斤以上)。

  而陷马坑、壕沟里面则是一根根削尖的竹枝,以刺杀战马及马背上人群。

  骑在战马上,八旗将领一个个有说有笑的,大家一个个有自信的本钱,自从萨尔浒战役之后满清在与大明的历次野战中无役不胜,现在杨轩居然敢率部野战,这大概是太过于自信了。

  再看城外忠义军,营地外面兵丁稀稀拉拉的排列着,粗粗算了算,前前后后不过万余人(很多藏在树林中,藏在壕沟里面,藏在村落里面),而这次豪格率领的满洲八旗就超过四千余人,外加四万绿营兵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