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原因二
��友,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抗臣权。在经过反复权衡后,皇权选择了向臣权妥协,认同了群臣对张居正的报复行动。

  张居正之死终结了新相权的复辟,群臣集团对张居正的疯狂报复也封杀了新张居正出现的可能,因为不会再有人冒着身败名裂祸及子孙的风险去触动群臣集团了。世间再无张居正,相权的复辟已无可能。

  四、强势臣权最后的狂欢夜——崇祯的死局

  继皇权和新相权的惨败之后,臣权失去了最后的制约力量。国家机器完全掌握在了群臣手中,成为了他们攫取个人利益的工具,缺乏制约的臣权对民众的压榨一步步升级,社会逐步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大明王朝就像一个大柴火堆,只要一点火星就能燃起熊熊烈火。

  另一方面,臣权内部由于利益的争斗分化出了众多的小集团。这些小集团常常以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为发力点党同伐异大肆打压对手,吵来吵去。明朝朱翊钧、朱常洛时期的“廷击”“红丸”“移宫”三大案就是最好的写照。而天启皇帝朱由校时期的阉党和东林党之争则将明朝的党争推到了最高峰。大臣的利益前途不是看德行和政绩而是看是不是在党争之中站对了队伍。这些毫无意义的党争耗尽了大明王朝最后的元气。

  所以到崇祯皇帝朱由检接班时,他面临的已经完全是一盘死棋了。皇帝完全被束缚住了手脚,大臣们只关心私利和党争,无人去关心社稷民生,民众已经被压剥到了崩溃的边缘,王朝的崩盘只是时间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死局,不甘心当废物和亡国之君的朱由检只能寄希望通过疯狂的更换内阁来撞撞运气,寄希望能能“淘到”一个张居正式的人物来挽救危局。当然,从理论上讲,崇祯也可以皇帝宰相一人兼力挽狂澜,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因为崇祯的能力和威望距离真正的宰相还有很远。

  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相。朱由检为张居正平了反,并发出了“板荡之后,而念老臣;播迁之余,而思耆俊”的感慨。奈何世间再无张居正,相权的复辟已无可能。

  在连换50名内阁成员后(史称崇祯五十相),新的张居正始终没有出现,朱由检最后的努力也失败了,崇祯面临的这盘死棋已经没有了任何活口。

  公元1637-1643年,北方大旱。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落下了。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检煤山自缢以身殉国,明朝灭亡。

  “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或许这真的不是朱由检推卸责任的推诿之词,而是他对强势臣权政治的无奈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尽悲叹。

  另一种说法: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历时276年。软弱的南宋尚与蒙古对峙近百年,可天子守国门明朝却被满清迅速灭亡。这其中究竟有哪些原因?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许多,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农民起义等都是,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财政危机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

  明朝严重的财政危机引发了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国内农民起义无法控制。明朝虽然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贫困时代。明朝四分之三的财政收入来自于每年田赋税收,明朝的田赋制度采用两税法,平均年收入约2700万两白银,与北宋相差甚大,也远不及后来清政府财政收入。明朝财政收入微薄,但是支出却相当庞大。财政支出不仅涵盖官员的俸禄,军队的粮饷,和宫廷开支,还有庞大的军队和军户也需要国家进行供给。除此之外一些额外开支更是将收入消耗殆尽,由此便造成了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