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头角峥嵘(下)
>   然而,西北明军活得实在很惨。崇祯时,都督卢象升巡视边防后给朝廷汇报西北军人惨状:“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

  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绔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实际上,明亡之前二三十年,部队因为欠饷哗变的屡见不鲜。

  难道明朝官员没脑子,故意开罪军人?不是。农军起义之初,总督杨鹤计划招抚,出粮赈济。农军一听政府有粮食补助,便偃旗息鼓,招抚受降,不闹事了。但陕北多少人,多少张嘴,政府赈济得过来?本来赈济就杯水车薪,再碰上克扣,“所救不及十一”。最后陕北义军卷土重来,席卷南北,也就天下大乱,不可收拾了。

  如果农军是普通农民,政府或许可以动用职业军人击败,但农军的骨干也是职业士兵,明军就打不赢了。原因很简单:同为职业军人,一边是有饭吃的官军,另一边是快饿死的叛军,你说谁的斗志强?而且,官军也闹粮荒,不少官军跟农民军打着打着,饿极了,也造反了。

  这个现象,人类史上叫做“马尔萨斯问题”。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必定高于粮食供应,最终导致人类大危机。而且他认为,这个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就算粮食暂时增长了,人口也会跟着增长,但粮食不可能永远增长,因为土地和产量必定有限。那怎么办?一种办法是节育,马尔萨斯赞成这办法,但在避孕药和避孕套之前的明朝,节育只能当作社会奇谈。另一种办法,马尔萨斯也说了,但不赞成,那就是打仗,互相杀戮,杀到最后,人死得差不多了,残存者又可以继续生活。

  很不幸,大明帝国只剩下这条路。

  以人口自我牺牲,换取生存的资源,主要是食物。但朱常浩来了,那这个食物问题,就有办法了。

  一是种植高产作物,二是以后要生产化肥,三就是加大对“无主”土地和海域的占领。

  从本质上,方式上,还有空间上,避免这场浩劫。

  只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这批粮食的到来,在加上七所皇家大学的确立,四只水师,辽东宣慰使的达成,朱常浩有理由相信,十月份,整合所有资源之后,本王就要崭露头角,开始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掀起风云万丈。

  (第一卷已经写完,请明天看第二卷。第二卷和第一卷相比,会有更大的看点。只是在书生的心里,如果有打赏那就更完美了)

  —————————第一卷完—————————

  阅读本书最新章节请到9­9­9­w­xc­o­,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sj9­9­9­w­xc­o­,清爽无广告。敬请记住我们最新网址9­9­9­w­x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