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五 秦兵(下)
��体产生太大的影响,无论是什么样的指挥官,都能指挥同样水准的军队去征战,这样也更能体现将官之间的差距,也正是因为这种完备的军事体系,秦军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精锐士卒投入战场,无论是灭楚之战还是长平之战,秦军都胜利到了最后,所以与其说这是战斗力的差别,秦军大将的强大,倒不如说是秦军体制的胜利。

  同理,我也认为,秦军的兵制,在大明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尤其是预备军的制度,更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因为大明并不需要全民皆兵,也养不起那么多的军队,所以我就觉得,预备军我们可以更改为民兵的含义,预备军就是民兵,守在家乡,常备军顶不住了就要接替常备军顶出来作战。

  当然,预备军也需要更多的训练,所以秦军训练一个月,我们训练三个月,秦军到后面有一整年的训练,我们不需要一整年,但是三年下来,也可以接近秦军的训练水准,那个时候大明的每一个州县都有相当数量的可以战斗的预备军,除开常备军之外,预备军也会成为一支震慑山贼土匪的强大力量,地方也可以拥有自保的能力,最关键的是,这些是民兵,农忙时需要务农,而不是职业军队,不存在地方掌握太大兵权的问题。

  而大明的主力常备军,可以从现有的军队里挑选出来,全都要在京师登记造册,打乱重编,按照新的编制编制起来,然后往五大军区轮流戍守,每两年或者三年一个轮换,再一次打乱重编,不能安排什么地方什么人一直镇守下去,否则肯定要出问题,你觉得呢?”

  郑光说完之后一句“你觉得呢”,顿时就把徐胖给击垮了,徐胖面色复杂的看着郑光,然后郁闷道:“你确定你不是郑忠武公转世?”

  郑光很确定的点点头:“不是。”

  同时,郑光心里暗道:“我就是他。”

  徐胖听不到郑光的心声,自然更加郁闷了,考虑再三,缓缓说道:“你现在写出这些来,不太有说服力,毕竟你没有全国范围内的执政经验,贸贸然拿出这样一份东西,我估计就算是陛下也要被吓到,然后调查你到底是何居心,所以,我建议,你还是暂时不要拿出来,写出来可以,做个参考,等咱们有了足够的经验的时候,再拿出来,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

  徐胖的话还是让郑光略有感悟的,的确,徐胖在有些地方还是说的挺对的,现在自己就一个举人,立下战功是不假,但到底还是年轻,甚至是年少,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毛孩子,只不过打仗厉害点,还没有到可以和那些四五十岁的精英臣子一起谈论国家大事的级别。

  而就是这样的自己,居然能提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军事改革措施,说出去,谁信啊?谁也不是傻子不是白痴,你给个练兵策略就已经很惊才绝艳了,你居然还要搞军事改革,锦衣卫立刻抓起来审问啊!

  “你说的也没错,我是有些操之过急了,只是,咱们越早办成这些事情,大明也就越早从南倭北虏之中脱身,咱们搞得缓慢了,苦的,还是民众……唉……”郑光也想到自己现在的处境,还有现在的大环境,连个进士都不是,有什么资格给皇帝上书呢?看来,还是要尽早把科举之路走完,考取一个高名次,这样,才能真正的为今后打下基础。

  郑光决定埋头读书备考的关口,朝廷内部也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主题是河套到底该不该收复,辩论的起因是三边总督曾铣给皇帝上奏了一本奏折——《请复河套疏》。

  这本奏折被内阁首辅夏言看到了,夏言看到之后,惊为天人,曾铣在奏疏里提出的论点非常有理有据,言辞恳切,条理清晰,很有可行性,而且曾铣此人夏言也略有耳闻,进士出身,性格刚烈,早年在山东任职的时候就对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