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乌烟瘴气
黄得功等人和王承恩急着要把叛军欲猛攻湖口的紧急军情送出去,可是他们一无信鸽,二无法过江,简直一筹莫展。正踌躇之时,忽听头顶传来振翅之声。原来自从朝廷大量使用飞鸽传书,民间也开始有样学样,叛军中自然也有信鸽。这只信鸽径直向东北方向飞去,大概是给盘踞在南直隶的流贼送信去了。</p>
“此地距彭城一带不过一千三百里,信鸽最多一天即到。”翁玉蹙眉道,“如果流贼起大军会攻湖口,戚老将军危矣”</p>
黄得功也如热锅上的蚂蚁般急得团团乱转,突然问王承恩:“你说洪老贼和那个什么狗屁教主约定的攻击时间,是在五天以后”</p>
王承恩茫然点头,翁玉也分析道:“岳州距湖口五百余里,这里又没有多少船只,洪兵大军每天能走一百里,也差不多是极限了。流贼距离较远,到得只会更晚。”</p>
“那只要我们能抢在洪老贼之前,把消息带给戚老将军,不就行了”黄得功一跃而起道,“你们且去寻藏身之处,我先走了”</p>
“等等黄将军,你一个人要去哪里”王承恩赶紧拽住黄得功,他已经看出这几个人中以黄得功武功为最高,有他在身边,心里还稍觉踏实。</p>
“当然是去湖口送信。”黄得功不耐烦地道。</p>
“可是你又没有马匹,这五百多里”</p>
“没马我不会走路么”黄得功豪气干云地道,“每天走一百二十里,不就是每个时辰走十里么难道我老黄一个时辰连十里路都走不了”</p>
“但你不可能不休息啊”王承恩哭笑不得地道。</p>
“如此大事,几天几夜不睡觉又有何妨”黄得功说着已经开始向东方发足狂奔,声音远远地飘来,“再说难道我运气就那么差,半路就抢不到一匹马”</p>
结仇远科鬼艘恨由孤恨考恨</p>
“由他去吧,他就是这脾气。”翁玉望着黄得功逐渐远去的背影无奈地笑道,“舍此之外,我们也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了。”</p>
他们估计得一点也没有错,仅仅过了一天,白莲教放出的信鸽便飞抵目的地:中都凤阳府灵璧县。</p>
从凤阳兴起、如今已经流行全国的曲艺凤阳花鼓,有段唱词特别受贫苦百姓欢迎:“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尽管唱词“大逆不道”,偏是越传越广,以至于脍炙人口。</p>
其实凤阳府本来还真不是什么好地方。自从南宋年间宋军为阻止金军南下,扒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决口后,黄河先是夺淮入海,后又多次决口,河道南北摇摆不定。凤阳府这好位于这一地区,因此常遭水患,水患过后往往又是大旱,元末尤甚,否则朱元璋也不至于全家饿死,自己被迫当了和尚。</p>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立凤阳为中都,他当然想一改家乡穷困的面貌,把凤阳府建设成为堪与苏杭比肩的大都市。不过方法实在过于简单粗暴:他直接从各地强征十五万富户,由原籍迁到凤阳。实指望凭借着这些富豪大户的强大经济实力,快速改变凤阳的面貌;可是人家本来在原籍呆得好好的,突然被迫迁到凤阳,人生地不熟,觉得比故乡百般不如,无不想离开此地。</p>
可是朝廷有严令,不让回原籍,怎么办呢正所谓“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此地距彭城一带不过一千三百里,信鸽最多一天即到。”翁玉蹙眉道,“如果流贼起大军会攻湖口,戚老将军危矣”</p>
黄得功也如热锅上的蚂蚁般急得团团乱转,突然问王承恩:“你说洪老贼和那个什么狗屁教主约定的攻击时间,是在五天以后”</p>
王承恩茫然点头,翁玉也分析道:“岳州距湖口五百余里,这里又没有多少船只,洪兵大军每天能走一百里,也差不多是极限了。流贼距离较远,到得只会更晚。”</p>
“那只要我们能抢在洪老贼之前,把消息带给戚老将军,不就行了”黄得功一跃而起道,“你们且去寻藏身之处,我先走了”</p>
“等等黄将军,你一个人要去哪里”王承恩赶紧拽住黄得功,他已经看出这几个人中以黄得功武功为最高,有他在身边,心里还稍觉踏实。</p>
“当然是去湖口送信。”黄得功不耐烦地道。</p>
“可是你又没有马匹,这五百多里”</p>
“没马我不会走路么”黄得功豪气干云地道,“每天走一百二十里,不就是每个时辰走十里么难道我老黄一个时辰连十里路都走不了”</p>
“但你不可能不休息啊”王承恩哭笑不得地道。</p>
“如此大事,几天几夜不睡觉又有何妨”黄得功说着已经开始向东方发足狂奔,声音远远地飘来,“再说难道我运气就那么差,半路就抢不到一匹马”</p>
结仇远科鬼艘恨由孤恨考恨</p>
“由他去吧,他就是这脾气。”翁玉望着黄得功逐渐远去的背影无奈地笑道,“舍此之外,我们也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了。”</p>
他们估计得一点也没有错,仅仅过了一天,白莲教放出的信鸽便飞抵目的地:中都凤阳府灵璧县。</p>
从凤阳兴起、如今已经流行全国的曲艺凤阳花鼓,有段唱词特别受贫苦百姓欢迎:“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尽管唱词“大逆不道”,偏是越传越广,以至于脍炙人口。</p>
其实凤阳府本来还真不是什么好地方。自从南宋年间宋军为阻止金军南下,扒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决口后,黄河先是夺淮入海,后又多次决口,河道南北摇摆不定。凤阳府这好位于这一地区,因此常遭水患,水患过后往往又是大旱,元末尤甚,否则朱元璋也不至于全家饿死,自己被迫当了和尚。</p>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立凤阳为中都,他当然想一改家乡穷困的面貌,把凤阳府建设成为堪与苏杭比肩的大都市。不过方法实在过于简单粗暴:他直接从各地强征十五万富户,由原籍迁到凤阳。实指望凭借着这些富豪大户的强大经济实力,快速改变凤阳的面貌;可是人家本来在原籍呆得好好的,突然被迫迁到凤阳,人生地不熟,觉得比故乡百般不如,无不想离开此地。</p>
可是朝廷有严令,不让回原籍,怎么办呢正所谓“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