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兴办小学
 至于后来进行所谓的教育制度改革,实行并轨招生之后,基本上只要掏钱就有学上,录取率也越来越高,等到自己参加高考那年,已经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p>

  而根据孙传庭的介绍推算,在这个时空,举人的实际录取率恐怕只有千分之几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相比,前世的孩纸们实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p>

  孙传庭接着道:"中举之后,才能进京赶考了这便是科举三试中的第二试,会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因为在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不论有多少考生参考,每次会试只取三百名,称为‘贡士’;其余的人则全部落榜,只好蓄芳待来年了"</p>

  "至于科举三试的最后一试,殿试,却相对较为轻松"孙传庭见朱由检听得目瞪口呆,微笑着道,"通过会试的贡士马上参加殿试,也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称为‘进士及第’,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称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称为‘同进士出身’这三甲录取之人,又统称为‘进士’</p>

  "每次殿试,能中进士的也不过一百多人而已不知多少读书人寒窗苦读,黑发熬成了白发,就为那金榜题名的一刻;却总是年年失望,虚耗年华因此对于普通庄稼人来说,还不如干脆不读书,老老实实地种地来得踏实呢!"</p>

  朱由检听罢孙传庭的介绍,已经知道症结所在但他兴办学校,可不是为了让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经过几夜的冥思苦想,朱由检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p>

  于是第二天他便通过泾阳商帮宣布:所有来粥厂吃粥的孩子必须上学,以用功的程度和成绩的优劣做为下次施粥的依据若家长不让孩子上学,则连家长带孩子谁也吃不上饭</p>

  这一招果然厉害,绝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送了过来朱由检却又发现,来上学的全都是男孩,一个女孩也没有他不得不故技重施,规定不让女孩上学的同[,!]样赶出粥厂</p>

  这次就连孙传庭都有些不理解地问道:"俗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早晚要嫁人生子,襙持家务,读书又有什么用呢"</p>

  朱由检见连孙传庭都认识不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也知道在这个时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还异常顽固,不是轻易就能改变得了的因此也就懒得和孙传庭再多废话,赶紧把他打发到泾阳县城上任</p>

  在朱由检的"强制义务教育"政策下,秦王小学今天终于开学了一百多名男女学生有大有小,但却没有一个识字的,完全相同,因此也就不再分班</p>

  在早晨的跑完毕,吃过早饭之后,学校的课程就正式开始了但名为学校,实则连个教室也没有,都是露天上课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拽还没有建成,也只能因陋就简地凑合着了</p>

  朱由检只请了一名教书先生,却不让他教授《弟子规》之类的玩意,而是直接教学生识字当然,因为是第一节课,也只教了些"一二三,人口手"这样的最简单的字</p>

  小半个时辰之后,识字课结束,朱由检却让一位商帮里的老伙计当数学老师,教授算术知识这位老伙计其实是个文盲,但算盘珠子却打得滚瓜烂熟因为这个时代的人普遍不重视数学,朱由检也只好让老伙计暂代一时,等以后找到更合适的人选再说</p>

  算术课结束,就到了课间的时间朱由检怕这些孩子记不住,就把前世的课间尽量简化,还亲自为他们演示孩子们倒是觉得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