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宁远大捷
知了</p>
想到这里,朱由检不由得感叹:明军的情报工作也实在是太差劲了!</p>
从这次自己代天子出征,孙承宗督师辽东开始,明军对敌军的动向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朝廷先是以为后金军要从广宁继续南下,这才心急火燎地拼凑了一支数万人的军队,风风火火地赶到山海关结果到了山海关才知道,后金根本就没来进攻</p>
这中间又因为朵颜部突然叛乱,朝廷猝不及防,只得拆东墙补西墙,将勤王兵马抽走一半至蓟镇其实朵颜部元气大伤,短期内已经根本不可能再次组织进攻</p>
但明廷对这些蒙古部落到底有多少兵力,平时分布在哪,基本上是漠不关心等敌军退走了,才想起重兵布防,却只是徒糜钱粮,几万人对着旷野发呆而已</p>
在接下来的前屯之变和宁远之战中,明军更是既不知己又不知彼,被后金军折腾得焦头烂额,险些全军覆没到现在后金军撤兵了,还是不知道人家为啥撤兵,就连贼酋努尔哈赤到底受没受伤也搞不清楚</p>
反观女真人,在情报方面就做得极为出色他们先是策反佟养浩,又将计就计包围宁远一边围攻宁远,一边还将明军的粮草基地觉华岛给端了又早在宁远城内密布奸细,烧光了城内的余粮若不是朱由检冒险实施"斩首行动",一炮轰塌黄龙帐,现在宁远全城军民就真的皆为饿殍了!</p>
又过了半日,督师孙承宗也带领着一万步兵以及一部分粮草辎重,浩浩荡荡地开进宁远,算是暂时解决了宁远的饥饿问题</p>
他一进城先给朱由检请罪,说了些"险些失陷藩镇,罪该万死"之类的套话朱由检既然毫发无伤,当然也不会怪罪孙承宗众人这才皆大欢喜,在李府大摆酒宴,庆祝守住宁远的这场阶段性胜利</p>
在酒席上孙承宗告诉大家,他已经向皇帝上[,!]书,详细奏报了"宁远大捷"的经过,对作战出力的将士一一请功料不出数日,朝廷的圣旨便可传至宁远,凡有功之人,必有重重的封赏</p>
这一席话说得满桂,祖大寿等将领全都喜上眉梢,谁不想加官进爵就连袁崇焕也眉飞色舞,颇为自得,心想正是自己力主在宁远筑城,这次又是自己亲自主持守城战,这第一大功必定会落在自己头上从今以后,仕途平步青云不消细说,早晚入阁拜相,万世流芳,成就可能还在孙承宗之上!</p>
朱由检却一直皱着眉头冷眼旁观,见众人皆有点忘乎所以,忍不住说道:"督师大人,您说咱们这一仗真算是打胜了么"</p>
孙承宗有些诧异地笑道:"殿下何出此言建虏自万历四十四年僭号以来,攻无不取,战无不克,朝廷则是连战连败,将开原,铁岭,辽阳,沈阳,广宁这些辽东重镇一一丢掉老奴自是以为天下无敌,却不料此次陈兵十余万,终被重挫于宁远城下,老奴本人生死未卜!如果这还不算大捷的话,那什么样的胜仗才算大捷呢"</p>
朱由检却摇摇头道:"我倒以为,战争的胜负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能否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p>
"哦"孙承宗觉得朱由检这个观点十分怪异,心想自古以来,打仗不就是为了抢地盘么谁把地盘抢到手,便是胜利,否则便是失败,这还有什么可多说的但他身为大学士,涵养极好,并未打断朱由检,而是示意他继续说下去</p>
朱由检清了清嗓子接着道:"从清点战场的结果来看,鞑子伤亡虽然逾万,但大部分是汉军旗的降
想到这里,朱由检不由得感叹:明军的情报工作也实在是太差劲了!</p>
从这次自己代天子出征,孙承宗督师辽东开始,明军对敌军的动向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朝廷先是以为后金军要从广宁继续南下,这才心急火燎地拼凑了一支数万人的军队,风风火火地赶到山海关结果到了山海关才知道,后金根本就没来进攻</p>
这中间又因为朵颜部突然叛乱,朝廷猝不及防,只得拆东墙补西墙,将勤王兵马抽走一半至蓟镇其实朵颜部元气大伤,短期内已经根本不可能再次组织进攻</p>
但明廷对这些蒙古部落到底有多少兵力,平时分布在哪,基本上是漠不关心等敌军退走了,才想起重兵布防,却只是徒糜钱粮,几万人对着旷野发呆而已</p>
在接下来的前屯之变和宁远之战中,明军更是既不知己又不知彼,被后金军折腾得焦头烂额,险些全军覆没到现在后金军撤兵了,还是不知道人家为啥撤兵,就连贼酋努尔哈赤到底受没受伤也搞不清楚</p>
反观女真人,在情报方面就做得极为出色他们先是策反佟养浩,又将计就计包围宁远一边围攻宁远,一边还将明军的粮草基地觉华岛给端了又早在宁远城内密布奸细,烧光了城内的余粮若不是朱由检冒险实施"斩首行动",一炮轰塌黄龙帐,现在宁远全城军民就真的皆为饿殍了!</p>
又过了半日,督师孙承宗也带领着一万步兵以及一部分粮草辎重,浩浩荡荡地开进宁远,算是暂时解决了宁远的饥饿问题</p>
他一进城先给朱由检请罪,说了些"险些失陷藩镇,罪该万死"之类的套话朱由检既然毫发无伤,当然也不会怪罪孙承宗众人这才皆大欢喜,在李府大摆酒宴,庆祝守住宁远的这场阶段性胜利</p>
在酒席上孙承宗告诉大家,他已经向皇帝上[,!]书,详细奏报了"宁远大捷"的经过,对作战出力的将士一一请功料不出数日,朝廷的圣旨便可传至宁远,凡有功之人,必有重重的封赏</p>
这一席话说得满桂,祖大寿等将领全都喜上眉梢,谁不想加官进爵就连袁崇焕也眉飞色舞,颇为自得,心想正是自己力主在宁远筑城,这次又是自己亲自主持守城战,这第一大功必定会落在自己头上从今以后,仕途平步青云不消细说,早晚入阁拜相,万世流芳,成就可能还在孙承宗之上!</p>
朱由检却一直皱着眉头冷眼旁观,见众人皆有点忘乎所以,忍不住说道:"督师大人,您说咱们这一仗真算是打胜了么"</p>
孙承宗有些诧异地笑道:"殿下何出此言建虏自万历四十四年僭号以来,攻无不取,战无不克,朝廷则是连战连败,将开原,铁岭,辽阳,沈阳,广宁这些辽东重镇一一丢掉老奴自是以为天下无敌,却不料此次陈兵十余万,终被重挫于宁远城下,老奴本人生死未卜!如果这还不算大捷的话,那什么样的胜仗才算大捷呢"</p>
朱由检却摇摇头道:"我倒以为,战争的胜负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能否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p>
"哦"孙承宗觉得朱由检这个观点十分怪异,心想自古以来,打仗不就是为了抢地盘么谁把地盘抢到手,便是胜利,否则便是失败,这还有什么可多说的但他身为大学士,涵养极好,并未打断朱由检,而是示意他继续说下去</p>
朱由检清了清嗓子接着道:"从清点战场的结果来看,鞑子伤亡虽然逾万,但大部分是汉军旗的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