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贞观二十二年秋冬
��叶堆起来,发好了肥田。”

  听孙悠然这么说,程初也觉得行,虽然猪粪喂鱼有点那啥。于是跟着孙悠然好好的了解了一番,到下午才回到孙府。两人坐在孙悠然抽空叫木匠做的椅子上,桌上摆着猪肉鱼肉做的五六个菜,每个菜都扎实,这合了两人的胃口。两个大胃王一顿好嚼,末了一人还来了一大碗排骨汤,好一个爽字了得。程初回味了半天才感叹道:“没想到这猪肉居然这么好吃,鱼也不错。悠然兄,你得把调料给我,不然从今往后没有这么好吃的菜你叫我咋活啊。”

  “派两个厨子来学几天,不然有调料也做不出来。别人从来没有做过,不知道如何做。”程初把做菜想得太简单了,这各种做法、调料多少、火候。单拿点调料,不知啥时候他才能吃到这味道呢。这年代做菜,都不放盐的。

  “也行,就和来学挖沼泽的一起来。学了正好孝敬孝敬爷爷他老人家,也好少挨几顿打。”

  “行,明天就过来。”孙悠然也觉得应该孝顺孝顺程老爷子,毕竟他老人家一直都很照顾自己家。

  第二天起床后,天晴得好。在院子里打了一套太极拳,不错!也不知道咋回事,力气大了,可运用不熟练。这十来天太极打下来,平常又多动,感觉能掌握力量了,不再

  程初老早就带了来学挖沼泽肥地的管事和两厨子到孙府。打发了几人去学习。孙悠然就带着程初领了几个护院仆人拿着渔网鱼钩出门。

  来到庄子旁的小河边,找了水流平缓的地段开始工作。更问了自家护院仆人哪里多王八、黄鳝,好半天总算让他们明白要找的东西。过了一两个小时,看着抓了不少,就连程初也兴奋的在沟里扑腾。大家提着今天的收获,一路说说笑笑到家。孙悠然招呼了程初休息,自己跑到厨房里开始教自家厨子做今天的菜。把方法教给了厨子后,出来和程初东聊西侃。

  再一次品尝了大家不吃却又非常美味的东西后,程初决定赖在孙府直到厨子学会为止。其实是想少叫老爷子收拾两顿。

  接下来几天,程初就跟着孙悠然晃荡,连送摇椅都叫下人办了,还让下人回去告诉老爷子他正跟孙悠然学习。孙悠然是知道的,程初就不是能舞文弄墨的,虽然字写得比孙观好,当然也比几乎没摸过毛笔的孙悠然好,但是也只是如此了。现在孙悠然用鹅毛笔,写字也不差了。既然程初要学习,那也要有学习的样儿。别的教不了,但数学嘛,还是可以的。学了小学初中的,在这年代也就够用了。于是,从阿拉伯数字开始,孙悠然边录边教,程初边录边学。刚开始程初用毛笔,速度太慢。发现老是没有孙悠然用鹅毛笔快,也学着用了试试。开始不成,慢慢习惯了速度就提起来了。都是简单的,只是换个符号罢了,以程初的智商也轻松。要说程初也不傻,只是不爱动脑筋而已。这年代的人认为人是用心思考,应该用不动心思,呵呵。单学数学是枯燥的,孙悠然就时不常的讲些自然常识啊,说说故事啊。也让他记下来。当然,孙悠然在开始前要指点程初书写方式和标点符号运用。唐朝可没有标点一说,看去满篇都是字,很考人。而且是从右至左竖着书写,这写数字和公式就麻烦。而为了能欣赏秋天的景色,孙悠然叫人搬着桌椅四处去,小丘上、树林边、小河边。边玩边录边学。直到有一天,程初抱怨麻织足衣穿着不舒服,一出汗就滑。孙悠然脱口道:“用棉的啊。”一出口才想起来现在不产棉布,只有胡子卖的有,叫白叠布,虽然贵,但不像绸缎细密。棉花引进中国几百年了,一直作为观赏花卉种植。

  孙悠然笑道:“我想起来了,现在是棉花采收的季节。你叫人回去跟老爷子说一声。叫他多找些白叠子白白的那个绒毛晒干了拿过来我做几床棉被,做好了送去给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