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 歼灭战(3)
��,似乎是他们夜袭很成功,但最后是苏联红军的大炮太犀利,然后八路军又用了人海战术,这才不得不撤出阵地。后来刮府修抗战历史时,是全盘引用了日军的记载,还帮日军补上了歼敌不可计数这个坑,说一战下来,八路军损失约千人。

  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看看新华社在《二战邯郸》中的叙述:“当日夜,日军突然发动夜袭,攻克我二营阵地一处。夜九时许,三营长集结20余人,并加上四连之一班展开反冲锋。一番短兵相接,旋见敌三五成群,向土丘之反斜面逃逸。三营长当即指示掷弹筒手连发十弹,当即毙杀敌寇十余人。当我步兵攻入土丘之顶时,又见我步兵六七人由隐蔽处蹿出向敌人猛冲,前后夹击,残敌拼死不退者约三十余人,旋即敌寇崩溃。我军于十时复进至原阵地,发现又有五名战士扼守一处未被敌兵攻克之掩体,其外敌死尸堆积二十余具。再清查阵地内,敌我士兵互相拥抱而死者共31对,布满壕沟。反斜面上,肢离体解,肠肺狼藉,壮烈空前,惨不忍睹!”

  而685团杨上将在回忆录中也提及了这一夜中的一名战斗英雄杨靖国,他在此次战斗中表现得非凡的英勇。反冲击开始之后,战士们刚刚冲上去就被日军射中三人。这让杨靖国怒不可遏,当即携冲锋枪一只、手榴弹六枚迅速冲到刚刚牺牲的战士身旁蹲下,然后向一个大土堆投出手榴弹两枚,听到日军发出惨叫后,迅速起身前冲,端起冲锋枪扫荡土堆后面的日寇,当场打死日军五人。紧接着他振臂一挥,呼叫身后的战士随同他一起冲锋,一路上且战且进势如破竹!

  不光是八路军这边有回忆录佐证真实的情况完全不是日寇所描写的那样,盟军方面也有战地记者记录这次战斗,塔斯社记者亚历山大是第一批许可进入八路军随军采访的苏联记者,他在战斗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就进入了阵地,他这样记录道:

  “我是第一次登上最前线,显得特别激动和紧张。当我抵达夺回的阵地时,不禁被这场惨烈的战斗所震惊,战壕和阵地周围密密麻麻的铺满了敌我双方的尸体,有的互相扭打成一团,你抱着我的头,我掐着你的脖子,或者你抓着我的大腿,我捏着你的下身!被死者的污血浸透的土壤发出阵阵腥臭和硝烟味,仿佛在哭泣和燃烧。”

  “我能看得出,这是这一处阵地被日军夺去前最后的战斗场景。仅剩的十几名八路军战士面对成倍的敌人并没有逃跑,反而是殊死一战,这些战士最后几乎都壮烈牺牲了……到那时,这一处阵地仅有四名战士隐藏在最后一座火力点中继续抵抗。不过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不光歼灭了众多日寇,还未反冲锋夺回阵地争取了时间。”

  由此可见,日本人所谓的苏联红军的炮火和什么人海战术都是不存在的,而且这一处阵地到最后也没有完全被鬼子夺去,有至少四名八路军战士一直抵抗到了最后直到收复阵地,从严格意义上说,日军都根本未能攻克这一处阵地!

  关于这一处阵地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就在战地记者亚历山大随同八路军一起检视和打扫战场的时候,三营长忽然发现一股日军从西南方向高速接近中,就像一群恶狼,来势极其凶猛。

  这时亚历山大也记叙道:“又有大股日军来袭,我们只得拖开尸体,架上重机枪朝日寇猛射,大口径子弹打在前面被烧焦而东倒西歪的树干上,立刻翻出白嫩的树心,是格外的醒目。冲在前面的日本兵一个一个被击倒,但后面的却没有退缩,而是踏着尸体继续冲过来。有几名日本军官一直冲到我面前几米处才被击毙……一战下来,我们一共打死打伤两百多日军……”

  看到没有,这时候真正使用了人海战术的反而是日寇,只不过日寇的猪突战术结果相当的不理想,在八路军的集火射击中损失惨重。

  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