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浮木
��大户的关系,知县要经常去各地巡行,厘清地方关系,约束宗族势力,等各方关系理顺后,县主的事情其实很少……春秋两税,然后就是文教,仓储,刑名治安诸事,这些事在城中就能理清楚,朱庆余平时穿着便袍在内衙就很轻松的把一天的公务给做完。

  清简刑名,尊师重教,三年一任的知县只要把关系理顺,考绩时就是上评。

  相反的话,行政操切,得罪大户,对过往官员接待不周,名声不好,考评也就不会好。

  这是朱庆余上任时向任高官的老师告辞,历任高官要职的老师酒后吐露出真言,朱庆余也向来奉之若圭臬。

  今日的情形却是叫朱庆余心烦意乱……他的老师从未遇到过眼前这样的情形,当然不曾教导过他,朱庆余这几年的官场生涯和别的官员交流的当官经验里也没有这些……大明已经太平太久,就算是边镇都很少遇着警讯,边郡官员也太久没有经历北虏大举入侵的事情,只有西南才偶不太平,但被放到西南的官员多是三榜进士或举人,谁能知道他们在西南是怎么当官的!

  这时从外堂走进一个打扮干练的差人,朱庆余眼前一亮,上前道:“怎样了,城外情形怎样,流贼是不是真要来?”

  五六天前就有风声说有大股流贼要来犯灵丘,朱庆余没有得到确切信息前还不能上报请援兵,前天终于有确切的消息,那时知道却已经有些晚了,流贼已经过了平刑关,而且也不象是要往紫荆关去的样子,很明显,这就是奔灵丘来了。

  朱庆余急着下令闭城门,令驻在城中的小队官兵带着少量乡勇弓手驻在城头守备,这些人加起来不到二百人,城头上几百步才轮着一个守兵,也没有大铳和鸟铳,弓也很少,更没有条石和擂木,朱庆余到城头转了一圈,感觉只要流贼架起一些云梯就能攻进来,他知道守是肯定守不住的,但他守土有责也不敢擅离,否则灵丘一旦真的失陷,他这个地方官守土有责,一定会被重责,轻则再也不能当官,重则入狱甚至被问斩,在派人向大同府方向去紧急求援之后,朱庆余就只能等着援兵,至于他出城去主动与流贼交战,甚至保卫铁场和民众,那当然是绝无可能之事,事实上他连

  (本章未完,请翻页)放百姓进城也不敢,因为害怕流贼混在百姓之中混进城来,只是迫于压力,放进来一些知根底的百姓,放了一天半之后,朱庆余就下令关闭城门,并且用麻包把城门堵死。再也不放人进来了。

  这也是明末州县城防的现状,兵丁不足,缺乏器械守备,当然也完全没有预案,守城是否成功只能看地方官的能力和大户的决心,比如登莱之乱时的莱州,孙承宗尽散守财守高阳,成功或失败都是如此,至于流贼四处流窜,根本缺乏一层层的警讯和预案,地方守备异常的空虚。

  “贼已经往城西方向去了。”差役半天才喘匀了气,向着朱庆余道:“小人冒死出城往流贼方向近三十里地,发现小股流贼打着旗号往西边去,他们烧了曲回寺,然后一路继续向前,往独峪岭方向去了。”

  “还好,还好!”

  朱庆余向是溺水的人突然攀住了一根浮木,半截身子浮出了水面,感觉有垂死时重获新生的快感,也象是半天喘不上气,一下子就接过一口气来。

  他道:“看样子,他们是奔东山那边的铁场去了。”

  “回大老爷,必然如此!”

  “铁场那边呢,是不是都早就散了?”

  “这真是一件奇事。”差役脸上带着惊奇的神色向朱庆余道:“铁场的那些东主都没有跑,矿工也没有跑,他们聚集了一千多人在独峪岭上